杭州首批!这个项目成功拿下

原创 上塘发布
浏览量

图片


近日,上塘街道瓜山社区“‘家园式治理’赋能基层矛盾化解”项目,成功入选杭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库首批培育项目名单。


作为拱墅区上塘街道规模最大的回迁安置社区,瓜山社区常住人口超2.5万,流动人员占比70%,辖区内住宅类型多样,涵盖杭州市安置房项目、回迁安置房、商品房以及保留农居点改造用房等。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构成较为复杂,社区面临文化融合难、利益诉求多元、治理资源分散等挑战,传统调解模式难以适应超大型社区治理需求,亟需创新实践载体。


图片图片


为此,今年以来,瓜山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矛盾调解服务示范工程”为核心,依托其杨矛盾调解工作室,构建“三方联动+乡情调解”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体系,打造了“家园式治理”文明实践模式。


创新“三方联动”机制 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为实现多元共治,社区整合了“小区党支部、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三方力量,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矛盾化解工作机制。该机制以“网格化排查+专业化调解+常态化回访”为链条,从源头发现矛盾隐患,通过专业团队进行科学合理调解,并以常态化的回访巩固成果,形成矛盾化解的科学闭环。在此基础上,社区进一步完善调解体系,打造“1+3+N”模式,即以1个核心工作室为引领,组建3类专业团队,设立N个社区服务点,将矛盾纠纷的预防与化解工作前置,力求从源头解决问题。


社区还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了“社区主导、意见领袖参与、专业支撑”的协同体系。通过设立“我是调解员”队伍,吸纳原村干部、辖区单位代表、小区物业人员、业委会成员等担任调解骨干,充实调解力量。在调解过程中,充分发挥方言沟通的优势,借助人际关系和小区两规来化解邻里纠纷,使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2%以上,群众满意度超80%。社区重点聚焦家事纠纷、邻里矛盾、物业问题等民生热点,提供“菜单式”调解服务,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


深耕“乡情调解”理念 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社区充分发挥回迁安置小区“熟人社会”的优势,以乡规民约和家风传承为切入点,采用“拉家常”“话乡情”等亲切方式化解纠纷。在处理租房押金、邻里矛盾等民生问题时,社区注重情感疏导与利益平衡,营造和谐氛围,帮助居民解决问题。


遵循“找熟悉的人、进熟悉的门、做熟悉的事”原则,社区组建了“蒜大姐调解志愿服务队”,打造“流动调解队”,将调解服务延伸至楼栋单元,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调解服务,提高了调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经合社+社区+居民”的联动模式,将“裁缝铺”等具有乡情特色的场所转化为调解阵地,融入邻里乡情,让居民在熟悉的环境中解决问题,增强参与感和归属感,有效促进矛盾化解。


图片图片


此外,社区深入挖掘瓜山“莫婆桥”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莫婆议事会”品牌,将“诚信、和美、共融、未来”等传统理念融入调解场景,通过地缘和人情纽带,组织“莫婆议事”等活动,用乡情文化消除群体间身份隔阂,年均开展文化调解活动10余场,进一步激活了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项目运行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累计化解居民纠纷、地铁建设纠纷等各类矛盾1300余件,培育了24名专业“调解员”。2025年,社区信访量同比下降17.1%,社区的和谐稳定得到了有力保障。


图片


其杨调解工作室自2003年成立以来,多次荣获杭州市优秀社会组织、拱墅十佳义警组织,还曾于2023年收到浙江省普法办公室的普法工作感谢信。此外,多次获得市、区、街道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优秀平安类社会组织等荣誉称号,为社区平安创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上塘街道将继续深化“文明实践+基层治理”融合,打造回迁社区治理样板,计划形成可复制的“乡情调解”标准化体系,助力超大型安置小区实现“矛盾不出社区、和谐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