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病正式纳入职业病,一起认识它:职业性腕管综合征

原创 拱墅疾控监督
浏览量

2024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新增2个职业病类别和3种具体职业病,即将于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类别中新增了腕管综合征,这让长期受手腕疼痛困扰的制造业工人看到了希望。

-什么是职业性腕管综合征-


简单来说,腕管综合征就是在工作场所中由于长期受力、重复劳动、不良的工作姿势等导致腕部的压力增加以后,正中神经穿过腕管时受到挤压引起腕前部疼痛,拇指、食指、中指区域麻木无力,甚至肌肉无力等症状。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和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群体是这种职业病的高发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非制造业如频繁操作电脑的办公室白领患上的腕管综合征(俗称鼠标手)不属于职业病范围。


-主要表现和诊断标准-


01 主要表现


职业性腕管综合征通常发生在一些高强度或者高频率手腕部活动的劳动者身上。


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手腕部长时间重复作业或者用力作业引起的手部正中神经区域出现感觉或运动障碍,引起了手指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出现的麻木和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前臂疼痛,严重还会出现大鱼际肌的萎缩,造成拇指不能完成对等的一些功能障碍。


02 诊断标准


《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诊断标准》(GBZ 336—2025)中明确了,患侧腕部从事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连续3年及以上职业史,是诊断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休假、脱离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超过30天的,需重新计算职业史时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未发现腕管综合征的,脱离作业30天后出现与本标准类似症状、体征或检查异常的,不能诊断为职业性腕管综合征。


-如何有效预防-


部分企业和劳动者觉得腕管综合征是小毛病,不用在意,这是严重的误判——如果处理不当,病情加重将导致手部运动功能受损,乃至鱼际隆起萎缩、固定性感觉丧失、手部肌肉无力等,进而难以从事正常的日常活动。


因此对于职业性腕管综合征,预防工作尤为重要。《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诊断标准》(GBZ 336—2025)中明确要求,用人单位要改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合理组织安排岗位工作任务,特别是减少劳动者手腕部重复作业和用力操作作业时间、负荷和频率;对从事手腕部重复作业或者用力作业的劳动者,及时开展健康检查;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要提高劳动者自身的防护意识。


作为劳动者,在工作中也要注意让手部适当休息调整、适当进行手部抓握训练、不要让手部长时间受凉。如果出现长时间频繁手麻、无力、刺痛等症状后没有好转甚至加重,应及时就医。 


劳动者的双手,是创造价值的工具,更是值得珍视的生命一部分。只有当流水线的设计者、管理者和操作者共同关注手腕深处那根“被压迫的神经”,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