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就业青年化身“斜杠宣讲员”
在杭州拱墅区,一群“8090后”“00后”的“小哥”正用最潮的方式“玩转”理论宣讲——外卖骑手送餐时夹带“精神食粮”,网络主播“切片”解读共同富裕,青年创客在运河岸边开起直播间……这些充满“网感”的场景,正是拱墅区“运河之声”宣讲团的日常。
“小哥”宣讲有“buff加成”
“年轻人不爱听大道理”,当理论宣讲遭遇“Z世代困境”,拱墅区选择将话筒交给新就业青年。他们生长于数字时代,深谙“网生代”的认知密码,他们抵触单向说教,但热衷互动共创。在让新就业青年融入宣讲的尝试探索中,我们找到了“小哥”宣讲的三个“buff”:
一是新就业群体天然的“破圈”优势,他们的职业轨迹覆盖城市毛细血管,自带传播穿透力;二是可以激活青年群体的“朋辈效应”,用同龄人熟悉的语言体系重构理论表达;三是构建“参与式宣讲”新范式,让听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内容共创者。
这就是“运河之声”宣讲团的日常:在武林夜市,95后主播用“小龙虾经济学”拆解新发展格局;在顺丰小哥党群之家,00后快递员用配送变化类比共同富裕进程;在理发剪刀的开合之间,美发冠军结合精湛手法宣讲工匠精神。
事实证明,“小哥”宣讲不是Cosplay,而是用最朴素的实践让硬核思想长出赛博肌理。
小哥、创客、主播都是“主讲人”
谁说宣讲一定要正襟危坐?美团外卖骑手讲奋斗,电动车可以是“移动宣讲站”,送餐箱里除了外卖,还有中英文版政策小卡片;文创园区里,青年创客们边喝咖啡边讲创新、讲新质生产力;主播、博主们将政策理论与最新热点深度融合,直播间变身“云课堂”。
每位新就业人员都是行走的“理论播种机”,他们的电动车轮、快递路线、直播流量,都是天然的理论传播通道。如今,“运河之声”已汇聚300余名“斜杠宣讲员”,涵盖多个行业,生动诠释新就业群体从行业生产者到理论赋能者的角色进化。他们用大众话语翻译政策,用“技能buff”加持表达,人人都是“理论主讲人”。
多元参与带来“化学反应”
这场青春化改造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武林街道将夜市客流量转化为理论学习量,来往游客路人可通过扫码一键获取“理论能量包”;主播群体自发组建的“清朗联盟”清理违规内容,自觉规范网络言行;文创园区涌现出多个“青年学习社”,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更有意思的是,理论宣讲还转化为治理动能——快递小哥宣讲团成员累计报送安全隐患线索达上百条。
这些成果让我们看到新就业群体和理论宣讲联动带来的深层转变。社会治理从“行政动员”转向“群体自觉”,职业价值从“谋生手段”升维到“时代使命”,最终理论传播也从“大水漫灌”进化为“精准滴灌”。
为“小哥”宣讲造“生态”
理论青春化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单向传播的桎梏,通过“趣味化互动+圈层化运营”重构新就业青年与理论共生的“雨林生态”。拱墅区以“运河之声”为载体,设计风采展示、理论挑战赛、云端沙龙等品牌活动,将严肃理论转化为青年喜闻乐见的“网感”内容。并选树外卖、文创、新媒体等各行业优秀宣讲员代表成为快“运”小哥、济“运”创客、颂“运”融媒宣讲队长,让青年从“旁观者”变为“主角”,在参与中感受理论的价值与魅力。
增强新就业群体宣讲生命力还需以长效机制赋能价值共生。拱墅区建立“资源供给—成长激励—成果转化”的全周期支持体系,一方面,为优质宣讲项目提供导师、团队与孵化空间;另一方面,构建“荣誉—赋能—关怀”三维激励链:为持续贡献者定制“职业发展礼包”,如新媒体技能培训、政策宣讲人认证;同时设立“社群守护计划”,通过线下联谊、心理沙龙增强归属感,真正实现“创新有平台、成长有支撑、价值有回响”。
如今的拱墅,理论不再悬浮于纸面,而是化作键盘鼠标的敲击声、文创园区的路演PPT、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正如一位网友在弹幕中写道:“原来真理的味道,可以这么‘上头’。”当新就业青年用青春语态重构理论表达,这场“破圈行动”让理论宣讲与群众生活“同频共振”,让党的创新理论如运河之水,既奔腾于时代潮头,更浸润至街巷阡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