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只营业1.5小时的咖啡吧:特殊孩子通过这里走向世界
“欢迎光临,请问要喝点什么?”6月18日下午,位于杭州市拱墅区朝晖七区深处的一间咖啡吧刚开门,收银员周帅就迎来了当天、也是当周的第一位客人。
每周三下午1点半开门迎客,3点钟准时打烊,周帅所在的很可能是全杭州市营业时间最短的咖啡吧。除此以外,相比于一般的咖啡店,这个咖啡吧可供选择的饮品数量明显偏少,甚至,它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只是在包括咖啡吧在内的几间相连的店面上方有一块统一的“招牌”——彩虹桥职教基地。
紧挨彩虹桥职教基地的,是它所属的杭州市健康实验学校。在那里,目前有100多位心智障碍的学生就读。今年3月起,为了锻炼孩子们的社交能力,此前仅作为教学场所的职教基地咖啡吧开始对外义卖。
在一杯杯咖啡买与卖的过程中,这群特殊的孩子正一点点打开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
一位学生在彩虹桥职教基地制作咖啡
为了就业的可能
杭州市健康实验学校是浙江省最早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在2021年前,由于健康实验学校只开设学前和九年义务教育,孩子们初中毕业后何去何从一直是困扰家长的难题。
为了他们初中毕业后像普通学生一样继续上高中,经过综合考虑,学校决定新增职业高中教育,帮助学生学习谋生技能,争取更多的就业可能性。
正巧在那时,学校此前两间长期出租的店铺收了回来。于是把店铺连带几间临街的教室一起改造成职教课堂和实训基地。
淡暖色的装修基调与柔和的灯光能避免刺激孩子们本就容易波动的情绪;四人位的方桌便于上课时分组教学……很快,绒绣坊、竹编室、小超市、西点室和咖啡吧共5个实训室初具模样,并被统一命名为“彩虹桥职教基地”。
“老师,您的咖啡到了!”
“你接咖啡,你装冰块,我来拉花。”6月18日的义卖开始没多久,到店的客人就多了起来。在制作区,组长沈佳琪一边给“同事”分配任务,一边自己手里也忙个不停。一个半小时的工作时间里,沈佳琪头脑清晰、动作熟练,让人很难看出她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孩子。
这背后,是近三年的学习和练习。
即使到了职高阶段,特殊教育依然不是容易的事。除了随时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智力上的缺陷也会拖慢学生的学习进度。患有孤独症的许福林今年初开始跟着老师学做咖啡,光是掌握萃取和融合两项技术,他就花了一学期时间。
杭州市健康实验学校职高班的学生在搓“珍珠”
除了学做饮品,想要毕业后有更高的求职成功率,这些特殊的孩子还要学会服务和社交。为了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与人交流,咖啡吧还推出了送餐服务。老师们可以在下单时留下教室信息,再由负责外送的学生把饮料送上门。
一开始,不时会有人迷路或送错订单,也有人走到一半情绪来了不想送了。遇到这种情况,沿路的老师或同学会主动帮忙,一路带着送餐的孩子找到正确的地点。
“老师,您的咖啡到了!”这是健康实验学校的教学楼里常常会响起的一句话。老师们开玩笑说,过去几年,为了照顾学生们的“生意”,不知道喝了多少杯咖啡。
从摆摊到义卖
今年3月初,杭州市拱墅区举办了一次内购活动,健康实验学校也接到了摆摊邀请。“这可是锻炼孩子们的好机会!”活动当天一大早,5位老师、5位学生就带着头一天做好的西点、咖啡机等物资赶到了会场。
意想不到的是,咖啡在现场大受欢迎。“这是孩子们做的吗?”“他们学了多长时间?”……随着购买的人越来越多,健康实验学校的摊位前排起了队。现场原材料能做出的大约80杯咖啡卖完后,留在校内的老师紧急加做了100杯送到会场,最后也卖断了货。
内购活动上,市民购买孩子们制作的西点
既然能去外面摆摊,为什么不能在职教基地义卖?于是,学校决定把每周三下午1点半到3点定为咖啡吧的开放时间,由学生当主角,对外营业。
3月12日,咖啡吧临街的玻璃门打开了,写着“爱心义卖”字样的小黑板摆在门侧,第一批“员工”早早地就守在各自岗位。很快,咖啡的香味在职教基地周边弥漫开来。
咖啡吧开放第一个月,前来消费的主要是在周边工作和居住的顾客。4月初,以世界孤独症日为契机,拱墅区教育局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则咖啡吧的宣传视频。很快,这个特殊的“商铺”引起了越来越多杭州市民的关注,每周的开放日也变得越来越热闹。
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周帅正为客人点单
走过彩虹桥
“您好,这是您的咖啡,请慢用。”6月18日,临近下午3点,咖啡吧里的学生依然在忙碌着。过去近两个月,前来购买义卖产品的顾客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都是从杭州各地来的“生面孔”。他们中有人专门选择堂食,以便和孩子们多聊几句;有人说自己不赶时间,请小咖啡师们“慢慢拉花”;还有爱心企业派员工到职教基地一口气买走十多杯咖啡。有好几周,义卖的收入都超过了1000元,它们将被全部用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
相比于不断增长的客流量和营业额,更让学校老师们感到高兴的是义卖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老师”。孩子们与顾客的每一次交流、互动,都是他们与外面世界的一次连接,也能为他们最终融入社会增加胜算。
沈佳琪就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7月,她即将从职高班毕业,就在前不久,她通过面试在一家连锁茶饮店找到了工作,上个月拿到了第一笔4000多元的工资。“我也能赚钱养活自己了。”沈佳琪说。
虽然平时要上班,但周三轮休时沈佳琪总会回到学校,带着学弟学妹们一起搓“珍珠”、做咖啡。她说未来想要继续学习,制作出更好喝更好看的咖啡。
未来,学校会创造条件,让主要学习竹编、绒绣等技能的学生也有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或许就像职教基地的名字一样,当更多教室沿街的玻璃门打开,就会有更多特殊的孩子经过彩虹桥走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