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了十年钢贸的“许半夏”,决定在桥西开家茶馆
如果《风吹半夏》里的许半夏最终选择放下钢材生意、去开茶馆,那可能就会出现这样一家“繁简茶事”——
被茂密绿植掩映着的茶馆,像一块被时光打磨温润的金属——棱角犹在,有着沉淀的光泽。通透的落地窗将庭院绿意引入室内,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在宣纸灯罩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位于拱墅区运河天地的繁简茶事由两位做实业的女士合开。经营生意、经营家庭,时代与行业的变化促动了生活的变化,忙碌了十年的“女强人”想要“重新估算个人价值”。让人想起许半夏那句台词:“时代变了,我们得换个活法。”只不过这次,我们的主人公选择用茶盏丈量人生。
▲运河天地艺术园区6A 繁简茶事
静雅是繁简茶事的发起人。她的生活,其实是许多人的理想:开公司、搞钢贸、结婚生子,抚育两个孩子的同时还实现了财富自由。妥妥的“家庭事业双丰收”。但她在那段时间的压力与焦虑,并不为人所知。
“我基本上就没有休息过,我的时间相当于全部贡献给了我的事业和家庭,我几乎没有时间是好好用在自己身上的。”
书法、阅读,是静雅在忙碌生活中抽出来“属于自己的时间”。工作上的压力很大,但又无法停下步伐,她只能选择“gap hour”,甚至只是十几分钟。写楷书、读古文学。这个独处时光的开启,是一壶茶。
“茶会促使我的内心安静下来。因为只有静下来,才喝得出茶的清甜,闻得出茶的幽香。”
2023年的一次生病、手术,迫使静雅停下了身心的脚步。在休息的这段时间,她真正开始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并且决定“为自己活一活”。
她决定不去公司了,将业务交接掉,开始探索这个城市。最终决定:开家茶馆。
“我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没有人、没有生意也没关系,茶馆就是有客人的时候招待客人,没有客人的时候就进入我自己的精神世界。”她并不排斥,甚至享受茶馆的“留白”时间。言语间,她还是流露出了一个实干家的思维方式:“市场也不是特别好,所以我不会做一些重投资。一家茶馆就够了。”
茶馆的合伙人晓婧是静雅的多年好友,也是一位被“拉入坑”的新茶人。在此之前,她是纸箱包装行业的,日常并不能适应喝茶,“头两个月,晚上怎么也睡不着。”她笑道。此时的她,却可以流畅地温杯、投茶、注水、分汤。“都是她(静雅)教我的。”
2024年4月,生机盎然的时节,运河天地就多了这么一家繁简茶事。
在选址的时候,两人达成一个共识:安静。
“我们不想开在特别热闹的商业区,‘繁简’就是化繁为简、自在自得,就想找一个休闲的空间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所以就挑了这里,像一个世外桃源。”晓婧说。
与拱宸桥两岸人来人往的热闹不同,运河天地更隐蔽、更静谧,大面积绿植覆盖。在这里喝茶,“含氧量”充足,间或一两声鸟鸣,像从深林传来,充满治愈性。
地方隐蔽了,来的客人也常有误入桃花源的惊喜。许多客人偶然进入,下次就带着三两好友一道前来;还有的客人就是附近的居民,晚间散步路过,第二天就来坐一坐、喝喝茶。
茶是繁简的主角,但也要为人让步。“年轻的消费群体,或者饮茶‘小白’,我会推荐他们喝白茶,清甜温润,更好入口;有较高要求的,我会推荐他们喝岩茶。我们主打的也是岩茶。”做实业的经历让两位女士对选品保持着较高的标准,“会喝茶的客人,一下就喝出来了,与同行人说,在外面的茶馆能喝到这样品质的茶,很难得。”
“这家茶馆,汇聚了我所有的喜爱之事。”
除了日常的茶点,繁简的一大特色是文化活动。读书会、写字课,都会在茶馆定期举行。举办方或是经严格挑选过,或是静雅自行发起。“做一场读书会,可能光文案我就要写一周。但通过读书会我遇到了许多精神契合的人,在经过三个小时的交流之后,我们会觉得能量满满。”
来茶馆的客人,有滨江的、萧山的、余杭的,远远过来一趟,无其他原因,只为了这里“充足的能量”。“有好多客人说,你们这里的能量好足,人来了就觉得舒适、丰盈。我思考了许久是为什么,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吸引了许多同频的人。一起阅读,一起沟通,就觉得‘灵魂有了出处’。”
有二十多岁的女孩,在听静雅讲《红楼梦》的时候眼睛闪出了泪光,有在婚姻生活中经历了挫折、对人性失望的客人,在与静雅沟通后通过读历史对生活有了新的观感,也有人只是来写几笔字,听一听李清照、苏轼,将精神“充电”后再兴致勃勃回到当下的世界……缘分很奇妙,繁简就像一个聚集美好缘分的空间。
▲繁简写字课
▲繁简读书会
喝茶,也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那些烦躁,那些思绪,最终都化作舌尖的一抹回甘。与两位女士的对话结束,繁简的茶席变得温凉,而案头新插的栀子花正在吐露芬芳,在“拱宸400”商圈静谧的角落里,在老厂房改造的茶空间里,生活又将开启新的风味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