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信心的力量:照亮未来的火炬(杨恩锐)

原创 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
浏览量
作者:杨恩锐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簇火焰永不熄灭,那是人类面对困境时心中燃起的信念之光。从商鞅变法时“徙木立信”的决心,到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再到钱学森在戈壁滩上点燃的火箭尾焰,中华民族始终在用行动诠释着信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如同火炬,既能照亮个人的前行之路,也能汇聚成推动时代向前的磅礴力量。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飞天的衣襟穿越千年风沙依然鲜艳如初。当常书鸿先生带领团队修复这些瑰宝时,面对的是剥落的壁画、坍塌的洞窟和恶劣的环境。他们用毛笔蘸着特制胶水,在斑驳的壁画上一毫米一毫米地修补,常常整日跪坐在脚手架上工作。正是这份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让千年壁画重焕生机。


在我的书桌抽屉里,珍藏着一张泛黄的成绩单。五年级时,连续几次检测失利的打击让我陷入自我怀疑。直到在图书馆偶然读到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这位杂货铺学徒,凭着对数学的痴迷与信心,在煤油灯下演算出震惊学界的结果。我重新拿起习题集,把每道错题整理成册,课间追着老师请教,周末参加兴趣小组。半年后,当我在考试卷上写下最后一个答案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被阳光镀成金色,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信心不是天生的勇气,而是在坚持中淬炼出的光芒。


杭州亚运场馆中,智能服务机器人正用多种语言迎接八方来客;西溪湿地的生态监测系统实时守护着鹭鸟的家园。这些科技奇迹的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熬过的漫漫长夜,是面对失败时依然保持的赤子之心。


站在钱塘江边眺望潮水东去,我听见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召唤交织成歌。从良渚先民雕琢玉琮的耐心,到南宋官窑工匠追求极致的匠心,再到现代创业者们敢为人先的雄心,信心始终是浙江大地上最鲜活的基因。这簇精神的火炬,既照亮过马可·波罗惊叹的“世界上最华贵之城”,也必将指引我们在新的征程上续写传奇。当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传递信心的火种,时代的星空必将更加璀璨。


本文作者 杨恩锐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学生;指导老师:吴定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