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程评价载体,赋能课程品质提升
为深化教师对课程评价载体的理解与运用,助力幼儿园课程质量提升,杭州市新城实验第二幼儿园于2025年6月12日开展了“课程评价载体的实施与优化”专题教研活动。
回顾视角,明晰方向
本次教研活动由大教研组长周凯艳老师主持,周老师带领教师回顾课程评价的多元视角,涵盖幼儿、教师、家长、管理者视角,强调不同视角对全面洞察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性。围绕“一个好的课程评价载体应具备哪些特点”,教师们开启头脑风暴,从可视化、可量化、可操作、主体多元等维度畅所欲言,为后续研讨奠定理论基础。
分享展示,互鉴经验
在分享与展示环节,教师们分组讨论,介绍自主设计的评价载体。教师们从载体名称、设计意图、适用视角、使用方式及预期效果进行阐释,分享真实案例,展现对课程评价的深入思考。小组推优环节,优秀案例脱颖而出,为教师提供实践参考。例如周汝南老师分享《工作真快乐》主题评价表载体,幼儿版本聚焦幼儿过程参与,教师版本则立足教师视角,助力复盘评价;单雅萍老师分享《合家欢》主题评价表载体,介绍载体融合主题开展前和开展后的评价,评价主体有幼儿和家长,结合增添照片、谈话等形式进行表征记录,可以看到幼儿在主题中能力的发展;余红霞老师则带来《我的动物朋友》主题评价表载体的实践分享,提出使用时遇到的记录问题和优化策略,从多角度阐释载体的使用情况。
研讨优化,共促成长
年级组集中研讨阶段,教师们围绕四大核心问题深入交流。挖掘评价载体亮点时,可操作性、趣味性、针对性成为关键词;在审视载体有效性与局限性时,教师们直言不讳,指出“缺乏动态追踪”“缺乏幼儿自主记录”等不足;在思考当前年龄段主题课程评价时,尤其需要关注的方面,小班教师们提出主题课程评价需强化直观体验,中班教师们更关注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班教师们则更关注幼儿对表征与前书写的解读。在探讨改进方向时,思维碰撞激烈,从简化记录流程到创新评价形式,为评价载体优化提供新思路,切实推动教师从实践到反思的专业成长。
多角剖析,夯实要点
针对不同视角载体,周老师罗列了特点与设计要点。如幼儿视角载体强调“儿童友好”,倡导通过符号化、游戏化设计,让幼儿理解并主动参与;教师视角载体需平衡记录便捷性与信息深度,借助便利贴、影像记录等方式,实现观察与反思融合;家长视角载体关注问题设计,以清晰、针对性问题提升参与积极性;同时,强调载体设计的“金标准”,引起现场教师的关注与启发。
本次教研活动的最后,周老师提出希望教师对照研讨成果,重新审视设计的评价载体,从优点提炼、问题梳理到修改策略,推动实践迭代,实现“设计—实践—反思—优化”的闭环,持续深化对课程评价载体的运用与理解。
此次教研培训,通过回顾、分享、研讨、剖析,教师们在思维碰撞中明晰课程评价载体优化路径,构建起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学习场域。接下来,二幼教师们将持续推进课程评价研究,以研促教,让评价真正成为课程发展与幼儿成长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