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探究·生长——藏在和盛街50号的微桥西

蓓蕾幼儿园第三届儿童项目成果展
原创 杭州蓓蕾幼儿园
浏览量

沉浸·探究·生长——藏在和盛街50号的微桥西

2025年6月12日,蓓蕾西塘河园区“沉浸・探究・生长——藏在和盛街50号的微桥西”第三届儿童项目成果展璀璨启幕。299 名小小探索家历经 60 余天沉浸式项目化学习,以童真视角“复刻”桥西直街的文化肌理,让这条承载杭州记忆的百年老街,通过小朋友们的眼睛和双手,焕发新的文化生命力。


配图1

配图2

配图3

配图4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副馆长黄燕女士、拱宸桥街道副主任王佶敏女士、拱宸桥街道文化站站长翁海燕女士、拱墅区教育局综合教育科科长毛怡平女士;拱墅区科协潘吟吟科长、拱宸桥街道桥西社区党委书记项政先生;拱宸桥街道衢州路社区主任陈斌先生;拱宸桥街道桥西社区副书记李悦女士、深圳新学友研究所副所长马灵雁和西塘河园区的全体家长、小朋友齐聚在一起,共同见证“藏在蓓蕾幼儿园的微桥西”的精彩成果。


配图5

黄燕女士


配图6

王佶敏女士


配图7

翁海燕女士


配图8

毛怡平女士


配图9

潘吟吟女士


    项政先生


配图11

马灵雁女士


配图12

李悦女士


一、沉浸:藏在幼儿园里的微桥西


桥西直街,不仅是家门口的文化瑰宝,更是全国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生动典范。‌瞧!生活在桥西周边的小蓓蕾们,将这份深厚的街区情缘“搬”回了幼儿园!通过精心打造的‌30余个微缩场景‌,博物馆群落、文艺小铺、儿童友好街区……漫步展区,仿佛置身于一个灵动鲜活的“微桥西”。


配图13

配图14

配图15

配图16

配图17


【藏在孩子们的关爱里-为你撑一把伞】大三班的孩子们深入桥西直街调研游客需求,萌生了“‌为游客撑一把伞‌”的暖心行动。他们在“微桥西”设立了“‌为你撑一把伞-流动借伞点‌”,并设计了清晰的租赁流程,将便捷与关怀传递给每一位“游客”。将伞扇博物馆藏进了幼儿园。


配图18

配图19

配图20

配图21

配图22

配图23

配图24


【藏在创意的设计里:“刀剪剑”的创意变身】‌大二班的孩子们痴迷于《刀剪剑博物馆》中兵器的造型奥秘,他们将这份兴趣化作创意,设计出独特的“‌英雄兵器棒冰‌”,在“‌蓓蕾刀剑小卖部‌”火热“发售”,俘获了众多小游客的心。中一班的宝贝们则在“‌甜气剪刀铺‌”里,展示亲手制作的各色剪刀文创产品。琳琅满目的创意造型与功能设计,让人不禁惊叹:“‌原来剪刀还能这么玩儿!‌”打造了独属于孩子自己的“刀剪剑微型博物馆”!


配图25

配图26

配图27

配图28

配图29

配图30


【‌藏在趣味的游戏里:“拱拱乐园”的感官奇旅】在桥西直街卡通造型的“‌拱拱乐园‌”里,托小班的宝宝们尽情嬉戏。(拱拱剧场照片)他们在“‌拱拱小剧场‌”换上华服,随乐起舞;在“‌一米泡泡长廊‌”开启感官冒险,探索色彩、镜面与果汁的美妙世界。


配图31

配图32

配图33

配图34


二、探究:问题里藏着孩子的“学习力”


桥西直街的一砖一瓦都藏着问号,而孩子们正是破译密码的小侦探。在这场项目化学习中,他们以“问题”为钥匙,用脚下的探索和手中的创造来解读“家乡宝藏”。


项目成果展的“学习过程问题展板”,从最初稚嫩而好奇的“‌为什么?‌”,到过程中小组合作共同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再到最终充满成就感的“‌我做到啦!‌”


‌每一块都无声诉说着孩一个独特的探究故事。


【从问题到制作的全过程经历】中三班的风筝小匠人们来了!他们对“风筝的骨架为什么那么光滑?”“为什么没有风筝线风筝就飞不起来?”“风筝的尾巴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展开探索……并用稚嫩的童声邀请游客参与“‌风筝秘密知多少‌”互动问答:“桥西直街哪些博物馆有风筝?”“桥西直街的风筝大师是谁?”“风筝最早做什么用?”……风筝的历史和制作过程在游戏中悄然传递。


配图35


【从问题到评价的全维度参与】面对种类繁多的扇子,中二班孩子的问题如泉涌:“长柄扇有什么用?”“诸葛亮为何爱羽扇?”“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有什么本领?”“折扇折叠的秘密?”展板上清晰呈现了他们通过‌博物馆探秘、实地调查、家长助教‌等多种方式寻找答案的探究足迹。他们还在展览中推出创意的“以诗‌换扇‌”的游戏化评价:“请送我一首扇子诗!”“请讲一个扇子小知识!”“请说一个扇子历史人物!”游客们通过完成趣味小任务,便能换取孩子们制作的精美扇子,互动氛围热烈。


配图36

配图37

配图38

配图39

配图40

配图41

配图42

配图43


三、生长:藏在孩子们的真实生活里


‌当文化的种子在探究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它便以最鲜活的方式“生长”在孩子们的生活与表达中。当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在丈量拱宸桥、用手复刻博物馆的展品、用心设计桥西游览路线时,早已把“文化的传承”刻进了童年记忆。‌


【小主人的意识在生长:‌小蓓蕾旅行社开张啦!‌】桥西直街上的拱宸书院内,佩戴着桥西社区颁发胸章的“‌小导游‌”们正式“上岗”啦!他们根据小游客的不同需求,热情推荐个性化专属路线——寻味特色美食、体验手工乐趣、打卡文艺小铺、漫游博物馆群……一切都可在孩子们亲手设计的《儿童游览册‌》中找到指引。此刻,运河边“小主人”们的文化传承意识在生长。


配图44

配图45

配图46

配图47

配图48

配图49

配图50

配图51


【‌孩子们的探究思维在生长:项目剧的创意演绎】


‌中一班《小剪刀的奇妙冒险》:‌ 当剪刀被赋予生命,从博物馆“逃离”……孩子们将了解到的剪刀种类、结构与功能,融入天马行空的想象,儿童的创意设计通过趣味剧目的方式在不断延伸。


配图52

配图53


‌大二班《木兰从军记》:‌巧妙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与不同刀剑的特点进行链接,在为木兰从军中不同人物设计适宜刀剑的过程中,诠释并表达自己对古代刀剑文化的独特探索与思考。


配图54

配图55

配图56

配图57


在大运河博物馆琳琅满目的馆藏中,大一班的孩子们被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深深吸引——镇守运河千年的神兽"虫八"。这个造型奇特的守护者,成为了孩子们叩开运河文化大门的金钥匙。通过实地观察、资料查阅,孩子们的理解不断深化。他们将收获转化为朗朗上口的儿童快板,快来看看吧!


配图58

配图59


‌孩子们用这些生动鲜活、充满童趣的项目成果告诉我们:文化传承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真正‘活’在下一代的生活里、游戏里、创造里、表达里! 


配图60

配图61


我们发现:在"沉浸·探究·生长"的教育闭环中,孩子们将博物馆的馆藏品、扇子、伞转化为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探究在童稚心灵中破土生长,当孩子们用自己制作的《儿童游览册》推介桥西直街、用童谣传唱老字号故事时,这就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微桥西”密码。


沉浸其中,探究不止,生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