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大队联合媒体开展“可乐灭火”消防安全实验
近日,一航班在飞行途中机舱内发生起火事件,机组人员使用可乐等饮料成功将火势扑灭。这一惊险又略带幽默的情节引发了广泛热议。可乐真的是灭火神器吗?为了探寻这一现象的真相,6月5日,拱墅区消防救援大队的消防员们带领大家体验“可乐灭火”,让大家眼见为实。钱江频道、浙江法治报、杭州电视台、杭州日报、杭州交通91.8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报道。
实验一:可乐、小苏打+白醋 VS 烛火
将点燃的蜡烛火焰接近刚经过剧烈摇晃后启开的可乐瓶口,烛火便熄灭了。再用网上流行的自制灭火神器——小苏打+白醋,效果同样如此。取一勺小苏打在量杯底部均匀撒开,将蜡烛放入量杯中并点燃,用滴管吸满白醋滴在杯底的小苏打上,蜡烛随即熄灭。
实验原理 :可乐、雪碧等统称为碳酸饮料,即在饮料制作时充入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剧烈摇晃可乐后,原本溶解在饮料内的二氧化碳随着瓶口的开启被释放出来。而二氧化碳是一种不可燃气体,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阻燃的效果。由于烛火火苗较小,因此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
实验二:可乐 VS 固体燃烧
点燃柴火堆(固体),猛摇一大瓶可乐,启开瓶盖,用手堵住瓶口,只留出一道缝隙,迅速对准火焰根部喷出的可乐。火势有所减小,但并未完全扑灭。
实验原理 :用力摇晃可乐瓶,可乐受到挤压产生二氧化碳。这时如果用手堵住瓶口,只留出一道缝隙,二氧化碳和水在一定压力下呈泡沫和雾状喷出,增加与燃烧物的接触面,发挥更好的冷却和窒息效果,使可乐变成一个简易的“灭火器”。但这种方法只能用来扑救微小初起的木材、棉、毛、纸张等A类火灾,不能用于扑救B类(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C类(气体)火灾、D类(金属)火灾、E类(带电)火灾和F类(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火灾。此外,使用可乐灭火时方向和力度都很难把握,不易作用于起火点;在非密闭空间,可乐喷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也会很快流散,不一定能达到灭火的要求。
实验三:可乐 VS 起火的油锅
模拟家中油锅起火,做好防护措施后,用一瓶2L的可乐来灭火。泡沫状可乐喷洒入锅后,发出嗞嗞声响,锅内油料向四周喷溅,并窜出了一米高的火焰。如果是在居民厨房发生此情况,将迅速点燃油烟管道,后果不堪设想。
实验原理 :可乐中含有水,而水遇到油会蒸发产生水蒸气,水蒸气会带着油分子形成更大面积的过火区域,瞬间膨胀可能导致油喷溅,使火势更大。
通过上述实验表明,可乐等碳酸饮料对固体物质的确有一定的灭火效果,但灭火效果取决于着火类型、起火物质、火势大小以及喷射时采取的方法,更不适用于油类火灾和电气火灾。千万不要指望家里备一些可乐就能灭火。在厨房油锅起火的情况下,正确的处理方式应当是盖上锅盖、隔绝空气,或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毯进行处理。电器起火也不能用可乐灭火,液体会导电,极易引发触电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