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市巷记忆:探访中国首家照相机博物馆的时光之旅

原创 米市印象
浏览量

从米市巷的方寸天地到运河畔的文化地标,这座中国首家民办照相机博物馆以32载坚守,串联起三代人的收藏热忱与一座城的文脉记忆。


从米市巷到运河畔:一部民间守护史


米市巷,是高氏照相机博物馆的起点。1993年,馆长高继生与儿子高峻岭在此创立中国首家民办照相机博物馆,彼时国内古董相机收藏尚处萌芽,珍贵相机流失海外成常态。高继生奔走四方,用积蓄换回一台台承载历史的老相机。从最初300余件展品到如今2500余件珍品,三代人接力筑起相机文化的“长城”。


d3d256bac46882eae4c1481ec1aeb11d.jpeg


博物馆的“漂泊”历程同样令人动容——从米市巷、中北立交桥、文晖路到辗转外省,历经十次搬迁。2022年,在拱墅区政府支持下,新馆终落户拱宸桥东陆家坞。青瓦黛墙的建筑与千年运河相映,黑白灰的展陈设计让相机成为叙事主角,庭院式空间更吸引全球游客驻足。


WechatIMG1084.jpg

镇馆之宝与全球回响:光影中的文明对话


馆内每台相机皆是历史的“见证者”:


  • “钱塘千里眼镜匣”(1810年):杭州才女黄履发明的木盒相机,以毛玻璃成像,比西方相机早近30年,堪称“相机祖师爷”;

  • 英国罗斯风琴式湿版相机(1850年):高继生曾以一套房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成为早期摄影技术研究的珍贵标本;

  • 基辅490001号相机:前苏联为新中国成立特制的十台相机之首,见证中苏友谊,曾被多国高价求购,高老却坚定回应:“它们属于中国。”


54e598568b285f837b8ea51e7ad58cf3.jpeg
3eeab3af0ddbeb5a7aa35c58e581b100.jpeg


这些藏品不仅是技术演进的缩影,更架起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博物馆累计接待40余万访客,覆盖30多国。央视《新闻周刊》誉其为“定格记忆的温暖之地”,中外院校师生、摄影家、藏家纷至沓来。近年举办的“中外相机精品展”,孤品云集,展品数量较早年翻了五倍,惊艳业界。


图片
图片


八旬馆长高继生:以热爱守护时光


83岁的高继生,每日仍从米市巷奔赴新馆,为访客讲述相机背后的故事。“相机是记录时代的眼睛,博物馆是留住文明的容器。”即便年至耄耋,他仍通过直播推广相机文化,让年轻一代触摸光影艺术的温度。


WX20250517-122028@2x.png
8cff9184b15eb16b92011d78e88dda74.png


他的坚守,让博物馆不仅是藏品的陈列馆,更成为杭州匠心与中国文脉的象征。从米市巷的一间小屋到运河畔的文化地标,高氏照相机博物馆用半世纪光阴,诠释了一位老人对文明的赤诚。


图片图片


不妨走进这座“时光宝库”,感受相机背后跨越百年的匠心与热爱。这里的故事,属于米市巷,属于杭州,更属于每一个对光影心怀敬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