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 数字经济浪潮中的“超级创业营”
在区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的核心位置,一座浙大系的科创城堡正悄然改变着数字经济的版图——这里就是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别看它去年6月才正式挂牌,但短短11个月里,这座由浙江大学与我区联手打造的“超级创业营”,已经入驻25家企业,其中4家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说起研究院的成立,源自2023年5月我区与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的一次见面。从会谈到拍板到签订合作协议,全区上下全力以赴,一气呵成,打造了浙江大学落地拱墅的第一个高能级科创平台。今年春节,DeepSeek横空出世,也为研究院的创建加入了最好的注脚。
实验室里诞生了“科创天团”
在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一楼的展示大厅,显示着这里已经成为了“超级创业营”:5000余平方米空间,会议室、实验室甚至咖啡机都是现成的。据悉,研究院已有20多名全职员工,这些博士硕士,都毕业于清华、浙大等名校,还有在字节、阿里、华为、腾讯等大厂工作经验的成熟人才,他们聚在一起,就为在大模型、空间智能、数字创意等方面全力研发创新技术。目前有四个研究中心,都是浙大知名教授领衔。
如在2025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上,就有硕士团队带着“情感陪护机器人”项目路演,当场就有投资人拍出100万元支票。团队路演完毕,就落户到了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更绝的是由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朱国平和研究院技术团队,就像强大的后援天团,企业遇到技术瓶颈,直接拉个群就能召唤。
跟传统的研究院不同,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堪称升不仅是科技企业的孵化器,针对前沿科技,还做“人工智能+”的研发。有嘉宾看完后曾感叹:“这才是产学研的黄金交叉点!”
一台从“idea”到“独角兽”的加速器
在研究院五楼,杭州迈达的工程师们正在为电网空间智能计算系统调试代码。这家由浙大系创办的公司,就是看准了研究院背后浙大CAD&CG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领先技术,专门入驻到研究院的企业。
“传统的人工录入方式,一个项目就要耗时1到2天,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当时我们就在想,能不能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让工程图纸自己快速计算,更能让项目在智能空间里不断演算,找到最优规划?”迈达的创始人吴杨凯回忆。
最终,在研究院的帮助下,联合迈达团队攻关空间智能技术,跑通MVP模型,并持续给予支持。新系统已经能将黑白的电网图纸转化为立体图形,输入线路长度、地形影响等参数就能自动计算造价,原本20个小时的工作量,现在只需2到3小时。“研究院不仅给了我们技术支撑的平台,还帮我们对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重要的合作伙伴。”吴杨凯感慨地说。如今,迈达已经开始对接全国7个省的电网项目,电网投资规划将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未来打造AI时代的数字经济“综合体”
“现在办公室已经不够用了,大家都在追着我要办公场地。”朱院长指着隔壁楼:“明年这里要扩到2万平方米,还要建AI大模型训练基地。”按照规划,研究院将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完整链条,让每个创业团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过山车”,在垂直领域赛道体验从0到1的加速度。
在这里,浙大的科研实力正与民营经济的活力深度耦合,正如那句玩笑话——“楼上出论文,楼下出爆款,中间的研究院负责‘粘’合一切。”相信在未来,在这个AI改变一切的时代,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也会继续书写科创新篇章,为我区发展提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