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老电厂变身花园型厂区
近日,半山电厂举行公众开放日。这座运营半个多世纪的老电厂已从“工业锈带”蜕变为“城市绿芯”,成为景观型花园电厂。
这里用7座矮塔替代了传统百米高的冷却塔,外观就像普通楼房,加上绿化遮挡和降噪处理,几乎感觉不到工业设施的存在。“华电广场”“伏特公园”与工业风建筑、运河景观融为一体,曾经的冷却塔旧址上,运动场所和健身步道已成为热门打卡地。
从烧煤到烧天然气,半山电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通俗来说,燃气发电就像放大版的家用燃气灶。数据显示,相比燃煤发电,二氧化硫和颗粒物几乎“零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年碳排放量减少175万吨。而且每台机组都装有24小时在线监测系统,烟尘、氮氧化物等数据实时上传至国家和省级环保平台,定期在排污许可系统公开。
在现场,大家也发现,其实冷却塔偶尔还在“冒白烟”。“这其实是水蒸汽,就像冬天保温杯冒出的热气,经风机冷凝形成,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现场的工程师解释,这种水蒸汽甚至对空气能够起到加湿降尘作用。
至于噪声,除了紧邻拱康路交通主干道侧,厂界噪声监测值均达到国家标准,夜间噪声低于55分贝。
那么,发电后的余热去哪了?
目前,50℃左右的循环水经冷却塔降温后重复使用,未来这些“余热”将成为城市的“绿色能源库”:冬季可通过管网为周边小区供暖,夏季驱动制冷机提供集中供冷,还能为企业供应蒸汽和热水。从理论上来算一算,电厂一小时发电量可满足4号线地铁全速运行12万小时,或者1342户家庭一年用电。
另外,电厂还实现了“废水零排放”。通过处理雨水、污水和设备废水,每年从运河取水490万吨用于循环发电。目前,电厂的行政楼已率先用上余热供冷供热,未来周边的智慧网谷、学校、居民区都可能接入这张“绿色能源网”。
从空中俯瞰,半山电厂里,灰蓝色厂房与运河步道相映成趣;架空线全部入地后,夜景灯光勾勒出建筑轮廓形成景观;拆除围墙建公园,公开排放数据接受监督,用余热温暖万家灯火……未来,这座友邻型电厂将积极赋能周边地块,比如,利用半山电厂的热力资源构建区域供暖等系统、提供稳定的生活热水及蒸汽,助推区域能耗水平和碳排放量的双降低。此外,电厂周边的“生活服务包”也日益丰满,如一路之隔的育才大城北学校、浙大邵逸夫医院大运河院区等配套都会陆续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