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文旅“融”光曲 奏响三重跃迁的华丽乐章
如果在杭州来一场Citywalk,那么大运河线一定是人气最旺、可玩性最强的线路之一。从武林门码头上船,乘坐水上巴士一路北上,感受市民在运河畔下棋对弈的悠然;行至拱宸桥上岸,走进城市记忆与时代发展有机融合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开启一场文化之旅;再多走上几步,换上汉服,在小河直街感受一波“簪花热”……游人如织的盛况背后,是拱墅区在文旅融合上的深入改革和积极创新。
在这场改革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旅项目的简单叠加,更是一个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破解资源约束、重构产业逻辑的深层探索。
统筹发力
从“单兵作战”到“全域协同”
拱墅区的实践揭示了文旅融合的底层逻辑:资源互补与价值共创。通过构建“政策杠杆+项目矩阵+生态网络”的三维体系,该区成功激活了市场要素的链式反应。
近年来,拱墅区统筹制定实施《拱墅区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成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35个部门单位纳入协同体系,形成“文化铸魂、项目支撑、产业融合”的立体化推进机制。
“既要借势政策东风,更要激发内生动力。”拱墅区文广旅体局负责人介绍,通过整合《浙江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等省市政策红利,叠加“动能转换活力区1+3+N”产业政策,强化资金、场地、人员等要素整合,与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勤集团密切联动,建成农都·百县千碗美食文化长廊等项目。
仅2024年,该区累计兑现文旅专项补助近2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超83亿元,大运河杭钢公园、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等6个标志性项目加速落地,成为文旅融合的“硬核”支撑。
项目牵引
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
当文旅融合逐渐步入"深水区",拱墅区尝试构建起"文化资源-消费场景-产业生态"的转化链,以文旅项目建设招引实现资源的整合,催生了更多文旅新场景、新内容。如政企联手打造的《如梦上塘》,将水上实景演艺与沿岸市集、特色餐饮、江南诗词馆等业态串联,形成“演艺+旅游+商业”的复合生态,获评省级精品旅游演艺项目和浙江省首批交旅融合典型案例。而工业遗存的再利用更显巧思——去年,大运河杭钢公园举办草莓音乐节、风暴电音节、Hypefest音乐节等5场大型音乐品牌活动,吸引了13.8万人次共同参与。全网传播量超8.7亿人次,实现“音乐+文旅”的流量变现。
在运河畔的探访中,我们捕捉到一组耐人寻味的画面:00后观众与运河老船工共赏演出,米其林厨师在街巷寻找传统食材灵感,工程师在工业遗址公园调试数字文旅装置……这些看似独立的场景交错的一刻,文旅融合具象化了。
更具突破性的是人才要素的跨界重组。文旅专家、金牌导游、奥运冠军、非遗传承人、文艺大咖等百余人受聘为“大运河文旅体观察员”,形成跨界融合的“最强大脑”。这种跨领域思维的碰撞,催生出运河Citywalk体验线路等创新产品,实现了从资源导向到创意驱动的转变。
生态重构
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建”
文旅融合的“拱墅实践”中,社会力量的创造性转化令人瞩目。剑瓷视界、开心麻花等60余家文旅企业组成“大运河文化旅游交流中心”,他们不再是孤立的经营主体,而是构成了产业创新群落;“Citywalk@运河明珠”12条体验线路,将散落的文博场馆、工业遗存、非遗工坊等资源串珠成链;小河直街的文艺赋美常态化演出,吸引汪苏泷等艺人自发“打卡”,相关话题网络曝光量破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在拱墅区大运河取景,提升拱墅大运河文旅场景的辨识度。这种“政府搭台、全民唱戏”的模式,让文旅融合真正成为百姓可感可及的幸福载体。
2024年,拱墅文旅交出一份亮眼答卷:重大文旅项目投资额达81.26亿元,同比增长35%。全域接待游客4411.9万人,同比增长5.5%;接待过夜游客1449.2万人次,同比增长11.8%;全域旅游收入达386.9亿元,同比增长4.8%。更深远的变化在于,文旅融合正重塑城市气质——昔日工业遗存变身潮流地标,老街巷弄焕发文旅生机,文旅产业发展体系完善,千年运河文化在创新表达中实现“破圈”传播。站在新起点,拱墅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融合发展机制创新,以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让“诗”与“远方”在运河畔奏响更动人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