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事千年 拱宸桥畔的丝路遗韵
每年清明前后,杭州城总会上演一场温情的“寻叶记”。三年级小学生的家长们穿街走巷寻觅桑叶,只为完成孩子们养蚕的必修课。这看似寻常的春日仪式,恰是千年蚕桑文化在现代的绵延。老杭州人记忆里的蚕事更为庄重——旧时香客总在谷雨时节,沿着运河来到拱宸桥畔的寺庙祈福,祈求蚕花廿四分(蚕农谚语,寓意丰收)。而今,当我们漫步拱宸桥街区,“蚕花路”“桑庐”“丝联厂”这些镌刻着蚕桑记忆的地名,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这份千年情缘。
拱宸桥畔的蚕桑图腾
漫步今天的拱宸桥街区,一个个与纺织相关的地名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半个多世纪的工业记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把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的号召下,拱宸桥被规划为杭州的纺织工业核心区。浙麻、杭一棉、杭丝联、红雷等国营大厂沿运河次第铺开,形成了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在这片工业版图上,蚕花路是一个特别的坐标。这条路北接蚕花港,南贯蚕花园小区(原拱北小区),全长不足千米,却浓缩了几代纺织工人的生活记忆。如今,工厂已经搬迁,但路名依然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蚕花园小区的中心广场,一尊汉白玉雕像静静矗立。雕像是一位端庄的古代女子,手捧蚕匾,神情安详。这就是传说中的蚕花娘娘,杭州蚕农世代供奉的蚕神。时任旧城改造副总指挥汪宝焕在回忆雕塑创作过程时说:“我们当时就想,这个工人新村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符号。蚕花娘娘既是传统信仰,又契合这里的纺织特色,是最合适的选择。”这尊雕像背后,藏着一个凄美的传说。相传北宋年间,里佛桥有位叫阿巧的姑娘,因不堪继母虐待,寒冬入山寻草。就在饥寒交迫之际,一只白头颈鸟儿引她来到一处仙境。在那里,白衣仙姑教会她养蚕缫丝之术。当阿巧带着蚕种回到人间,才发现“洞中方三日,世上已千年”。这个融合了《搜神记》时空母题与蚕神崇拜的故事,至今仍在老杭州人口中流传。每年蚕事开始时,仍有一些老人会来雕像前默默祈祷,延续着这份古老的信仰。
实业救国的蚕桑之光
桑庐,位于拱宸桥桥西小河路西侧的前后昼锦里之间。这座建于1935年的建筑,见证了近代中国蚕桑业的兴衰起伏。桑庐的主人汪协如是近代著名的蚕桑专家。她早年毕业于苏州浒墅关蚕校,1931年东渡日本深造。学成归国后,她倾尽家财建造了这座蚕种场。“当时国内蚕种退化严重,”汪协如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想用科学方法培育优质蚕种,帮助农民增收。”桑庐采用日式温控技术,培育出的“三高一好”(高产、高质、高抗病、好饲养)蚕种很快在江南农村推广开来。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日军侵占杭州,桑庐被迫停业。抗战胜利后,汪协如立即着手修复,使桑庐成为战后浙江第一个恢复生产的蚕种场。2003年,这座见证民族实业家科学救国的建筑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幻化成运河畔的历史、文化与情感记忆。孩子们在桑庐里生活,摸到木头、闻到花香,在小土堆改造的乐园里玩耍,一代接着一代人,在同一幢建筑里,活出了生命的不同色彩。桑庐从镌刻时代烙印的蚕种场,变成了孩童们理想的童话乐园,像是蛰伏了多年破茧成蝶,开始了新的生命轮回,新与旧的结合达到另一种维度的平衡,创造出新的精神与生命力。
同样在这一时期唤醒工业生命的,是杭州的第一家近代缫丝厂。1895年,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中,杭州士绅丁丙与南浔商人庞元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筹资30万两白银,在拱宸桥西创办世经缫丝厂。这个决定改写了浙江工业史。世经缫丝厂不仅是杭州第一家近代缫丝厂,也是当时中国人自办的最大缫丝企业。工厂引进意大利缫丝机218台,以余杭仓前的优质蚕茧为原料,生产的“西泠”牌生丝很快在国际市场打开销路。
更具历史意义的是,1896年8月15日,该厂引进直流发电机,点亮了浙江第一盏电灯。这束照亮丝绸的光,恰如黑暗中的希望之火,预示着杭州近代化的开端。时任《申报》记者在报道中赞叹:“机声隆隆,电灯辉煌,此乃浙省工业文明之曙光。”
今天的拱宸桥街区,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蜕变。老厂房被改造成创意园区,纺织机械的轰鸣被创业者的键盘声取代。但那些镌刻着纺织记忆的地名——蚕花港巷、通益路、杭印路——依然在提醒着人们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在运河边的咖啡馆里,经常能看到年轻人对着笔记本电脑工作。他们可能不知道,脚下这片土地曾经布满纺织车间的管线。但每当春风吹过,路边的桑树依然会抽出新芽;小学生们依然会为蚕宝宝寻找桑叶;老人们依然会讲述蚕花娘娘的故事。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恰是文化传承最真实的样子。就像蚕吐丝一样,杭州的蚕桑文化也在新时代续写着它的故事。那些消失的纺织厂、那些老去的工人、那些仍在使用的路名,共同编织着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地图,记录着这座城市从“丝之府”到“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嬗变轨迹。
手工艺活态馆由通益公纱厂改建而成,现在留存的厂房建筑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典型代表,内部结构保存完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
站在拱宸桥上眺望运河,水波中倒映着两岸的新旧风景。恍惚间,似乎能听到历史的回声:织机的节奏、工人的谈笑、轮船的汽笛......这些声音与当下城市的喧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杭州独特的城市交响曲。而蚕桑文化的金缕衣,正在这交响曲中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