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劳模工匠说丨托普云农朱旭华:在智慧农业浪潮中拓荒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走近运河畔,与劳模工匠面对面,聆听他们的奋斗与成长,热爱与坚守。他们的故事,印证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时代内涵:每一份职业、每一项技能都能给社会带来价值和贡献,也能给自己带来成长与尊重。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在这里汇聚成河,奔涌向前。
日前,拱墅区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大会上,托普云农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朱旭华作《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主题发言。他指出:“我国农业正加速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型,智慧农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余年来,他也投身进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汹涌浪潮中,成为智慧农业领域的拓荒人。
农业的变革如同春笋破土,看似寂静无声,实则积蓄着改变大地的力量。一路走来,朱旭华从一名农学生到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潜心研究智慧农业,主持完成智能识别虫情测报灯等多款产品首创,聚焦利用人工智能、植物表型解析等数智技术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140余项专利,3篇核心论文,4项国家/行业标准,都是他的来时路。
朱旭华与农业的缘分,起始于浙江大学农学院求学的青葱岁月。“我学的是植物保护专业,简单来说就是农业的‘医生’,负责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在学习过程中,朱旭华深切感受到国内农业仪器装备的匮乏。比如学生们做实验时,可用的仪器设备十分有限,且多为简易装置;而老师们做科研所需的大型仪器,又多依赖进口,价格昂贵得惊人,动辄上百万甚至几百万。
时隔多年,朱旭华仍旧记得很清楚,一个能将种子均匀分开的进口实验机械,结构十分简单,8000多元的价格却令人咋舌!这种国内外农业仪器装备的巨大差距,让朱旭华看到了其中的市场空白与机遇。“那时候的想法其实很朴素,就是觉得国内在这方面比较缺乏,国外的产品又太贵,我们如果能研发出性价比高的国产设备,应该大有可为。” 就这样,朱旭华凭借着对农业的热爱与对市场的敏锐洞察,踏上了创业征程。
研发之路从无坦途,智能识别虫情测报灯是朱旭华首创的一款农业机器,其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然而在研发时却经历了诸多挑战。2015年时,通过机器视觉识别单个虫子拍摄的照片准确度较高,但一旦多只虫子粘在一起,就难以辨认。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了横亘在研发团队面前的“拦路虎”。
面对困难,朱旭华和团队先是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自主探索解决方案,又尝试寻求国内知名大厂的帮助,但均未取得突破。“后面我们自己组建团队,持续攻克问题。”朱旭华回忆道。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恰逢2017年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他们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实现了上百种昆虫的高精度识别测报,并广泛应用于种植业虫害测报领域。类似的攻坚经历,在朱旭华的科研生涯中不胜枚举。每一次遇到瓶颈,他都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带领团队全力攻克,推动产品不断升级迭代。
托普云农自2008年成立,从检测仪器起步,逐步发展为智慧农业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朱旭华以市场为导向,紧跟农业产业发展趋势,不断拓展业务边界。从仪器设备研发,到响应物联网号召切入农业物联网领域,再到构建大数据平台,托普云农积极探索新技术,致力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
在智能虫情测报灯的应用基础上,托普云农建设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连接智能虫情测报灯3000多台,助力国家建设全国虫情监测网,每年参与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达上万亩。“前几年有内蒙古的客户年年给我们发感谢信,我们的系统第一时间发送迁飞性害虫预警信息,大大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朱旭华说,“此外,病虫害防治越早,使用的农药就越少,农产品更安全,对农业生态环境也更友好。”
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是朱旭华的另一项重要成果,他创新提出“1+1+N”的整体框架思路,建设“1”个产业大数据中心,绘制“1”张覆盖全域的地图,采集多维度的N项数据资源,打造区域特色显著的产业集群。“平台将农产品全维度、全场景的数据汇聚到一起,并进行挖掘分析,指导农业生产的监管和服务,赋能产业。”朱旭华介绍。大家耳熟能详的浦江葡萄、诸暨香榧、仙居杨梅等特色农产品都用上了大数据,目前,该平台累计服务面积45万亩,促进产业增值12亿元。
朱旭华曾多次获得科技奖项,并入选杭州市“西湖明珠工程”领军人才和“杭州数字工匠”。这些荣誉对他而言,不仅是认可,更是一种责任与鞭策。“我们的研发投入一直非常大,公司三分之一的人员都是研发人员。”托普云农将“用科技改变传统农业、用服务缔造美好生活”作为企业使命,初心不仅源于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更源于对农业的深厚情怀。朱旭华希望通过团队的研发成果能为农业现代化贡献一份力量,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成为现实。
与时俱进是创新引领的关键,作为一名“数字工匠”,朱旭华认为新时代的农业科技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思维、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快速行动的魄力。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方兴未艾,2025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托普云农AI智能体“问稷”也接入了DeepSeek,拓宽了“AI+农业”全场景应用,并对公众免费开放使用。“这个小程序把前沿技术跟产业的距离再一次缩短了,以前很多问题要请教专家,现在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参考。”朱旭华说。
“AI的应用在农业信息采集、数据挖掘分析、驱动机器执行等农业生产的全环节、全链条都能赋能。”朱旭华总结道。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着农业领域,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监管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持续打造集动态监测、分析预警、决策支持于一体的数智闭环综合解决方案是朱旭华和托普云农的又一个目标。
朱旭华曾说:“智慧农业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合作共赢。”在他看来,做科研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共同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他希望,能有更多行业从业者一起加入到这个阵列当中,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对于希望投身智慧农业的青年人才,朱旭华充满期待:“虽然农业周期长、场景复杂、风险较高,但只要怀揣梦想,勇于创新,智慧农业就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一定要坚持长期主义,把自己真正扎深进去,投入进去,心沉下去才有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干一行爱一行,真正喜欢这一个事情,你才有内在的驱动力,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要求自己,专注地把事情做好。”朱旭华以科技创新为锄,在智慧农业这块地上已经耕耘十数年,接下来,他还将继续挥动这把“锄头”,为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