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学 | 杭菜如茶,缘起运河

原创 世界运河明珠
浏览量

图片



去大运河边的胜利河美食街吃饭,席间有朋友谈起网上关于“美食荒漠”的话题。面对一桌丰盛的菜肴,却说置身“荒漠”,这本身就是无稽,更何况这“美食荒漠”的大帽子更是不懂个中三味的雌黄小儿强加于“杭帮菜”头上的。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又曾著有《吃货简史》《落胃杭帮菜》等书籍,虽不敢比肩美食家,但对于杭帮菜还是有所了解的,于是颇有些如鲠在喉,不得不说了。

魏文帝曹丕曾说过一句名言:“三世长者知衣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意思是连续五代都富贵的人家才懂得美食,虽然说得绝对了些,但也非常微妙地道尽了饮食文化的奥秘:它是一个文明累积的过程。

杭州,地处江南,气候温润,由运河流成,交织了密集水网和众多河塘。一条大运河贯穿南北,这样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决定了杭帮菜的基因图谱。


图片


2000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用“饭稻羹鱼”“地埶饶食”两个词生动概括了江南地区饮食文化得天独厚的地域特征,一句话,也就是杭州人深以为傲的“鱼米之乡”的饮食传统。

说到杭帮菜,很多人浅显地联想到“西湖醋鱼”“东坡肉”,其实这只是两道传统菜而已,在我看来,这两道菜是很难代表或者说涵盖杭帮菜的传统。

杭帮菜真正的传统是:依托鱼米之乡,因地制宜,取用当地食材,注重原汁原味,鱼虾河鲜无不讲究本塘味道,蔬果菜肴无不追求时令新鲜。所以,杭帮菜最重“时鲜”“淡雅”。

举一个例子,笋是杭帮菜中最好的原料,一年四季都有笋,在我看来,笋就是杭帮菜的精魂!鲁迅是杭州的近邻,对吃笋也是情有独钟,他在一篇文章中自称“吃了十多年笋”,他到楼外楼吃饭,最爱的是一道“鞭笋烧虾籽”。先生是吃客呀,他是懂得杭帮菜的。

杭帮菜的成型当然是在杭州建城之后。

杭州城诞生于隋朝,与之相伴相生的还有一条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大运河的开通使得杭州成为了“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商贾并凑”(《隋书·地理志》)的商业城市。

南北各地的物资,包括各种各样的时鲜食材汇聚杭州,为杭帮菜的最终形成提供了最大范围的可能。而杭帮菜的真正形成当在宋室南渡之后,其时的杭帮菜就特别讲究时鲜,“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为采办这些时鲜食材,“不较其值,惟得享时新耳。”(《梦粱录》)


图片


陆游在临安城写过一首《新蔬》诗专表这种风习:“黄瓜翠苣最相宜,上市登盘四月时。莫拟将军春荠句,两京名价有谁知?”

据说,一对新鲜上市的茄子“可直三五十千,诸客纷争,以贵价取之。”可见南宋时的杭州人就十分讲究时令,喜欢尝鲜,一旦看到刚上市的时鲜菜,就会争着抢购。

这种时令性特征,也成了后世杭帮菜区别于其他菜系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

要用时令食材,做出本塘味道,那么,杭帮菜的最终特点一定是淡雅的。它不同于重口味的北派诸菜,不同于以麻、辣著称的川湘菜系,甚至也不同于甜腻的苏锡口味,它是本色的,也是本真的。

南宋以降,逮至元明清,杭帮菜也是十分风光的。有一部书可作参考: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共五十六回,每回都涉及到饮食内容,光是记述的食品种类就达2000多种,详细描绘了运河沿岸等地的饮食习俗及市井餐饮盛况。小说第十四回写马二先生坐船沿大运河来杭州一节,就是杭帮菜最好的广告。

这个时期,杭州人对饮食文化的研究也达到了全国首屈一指的地位。


图片

▲胜利河美食街的厨师正在掌勺


继南宋杭州人林洪的《山家清供》之后,明代杭州人高濂写了《遵生八笺》,详细介绍了以杭州口味为主的各种菜肴的特色及制作方法。

长期寓居杭州的清朝才子、“新杭州人”李渔推出了《闲情偶记·饮馔部》、另一位生活在运河边东园一带的杭州才子袁枚则刊印了他的《随园食单》。

这些著作不仅对杭帮菜“本帮味道”的最终定型影响深远,也在中国饮食理论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杭帮菜在中国菜系中独树一帜是不容置疑的,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席间有一小朋友要喝可乐,我戏言道:“给你来一杯龙井茶如何?”小朋友直摇其头。确实,鲜有孩童喜欢饮茶品茗,他们都喜欢口味较重直接刺激味蕾的饮料,而当他们长大,有了一定的阅历,很多人才会喜欢上淡雅的茶饮。

我借题发挥,以为杭帮菜就如茶,食客不到一定层次是无法体会个中三味的,于是就有了“美食荒漠”之叹,这也情有可原,其实说到底,不是“没得吃”,而是你“不会吃”。吃杭帮菜,需得鲁迅先生这样的有缘人。

当然了,这般为杭帮菜分辩,多少有点对食客要求过高,显得像是“书生每争意气”了。既然网上有“美食荒漠”的风声,我们也得检讨一下自己:正因为杭帮菜追求本色本真,也就更注重庖厨功夫。如果食材不对,或者庖厨失当,那么,倒真是让人难以下箸了——盖其他菜系即使食材庖厨不争气,还有调味相佐,刺激食客味蕾,而杭帮菜若失了本色,还有什么呢?


图片

▲油爆虾


且将刺耳的声音当作一种鞭策,新时代的杭帮菜当然需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但若改变其本色本真的风格,附会重刺激的口味,那倒大可不必,看起来热火朝天,却失掉了杭帮菜的精髓。

比如对于今人热衷的火锅,清代的袁枚就十分讨厌:“对客喧腾,已属可厌”“物经多滚总能变味”,道理也是有的。

我个人的意见,还是需向高档的粵菜、日料学习,进一步在精致上下功夫,以形式带动内容,除地道食材、精湛厨艺外,厨师也可当堂献艺现场讲解,让更多的食客品得杭帮菜的个中三味。

杭菜如茶,只为有缘。若能品得杭帮菜的个中三味,你就不是一般的食客了。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