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新展来袭!110余件“洋伞”亮相
春末夏初,阳光明媚
街头巷尾的阳伞渐渐多了起来
你可知,在这些色彩斑斓的遮阳好物背后
藏着一段中西文明交流的奇妙故事?
2025年4月18日
原创特展
“洋阳伞伞——
从阳伞到洋伞看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
将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楼临展厅
惊喜“登陆”
一起来揭开阳伞那些
不为人熟知的秘密吧!
伞,这一看似寻常的物品实则蕴含着独特的魅力。除了基本的实用性,伞更是衣着的优雅伴侣。西方阳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同帽子、手套等配饰一样都是女性外出必备的时尚单品。特别是在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西方阳伞形制多样、外观美丽,深受女性的喜爱。由于中西方之间经济贸易和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在西方阳伞上还能看到众多的来自于中国的元素。近代,西方“洋货”输入中国,西方的阳伞化身“洋伞”开始出现在中国,逐渐影响了中国传统伞业的发展。在与西方现代洋伞的交流碰撞中,中国传统伞业逐步蜕变,中国现代伞业也由此逐渐发展起来。
展览遴选110余件馆藏精品,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舒莲记扇庄、丽水市海归外销瓷博物馆、达子工作室4家借展单位提供的50余件展品,组织了本次阳伞特展,旨在介绍西方阳伞这一种既实用又富有艺术韵味的服饰配饰,也期望通过“伞”这一视角向大家呈现中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印迹。
伞亮登场
西方阳伞的起源和发展
伞的起源和阳伞的定位在早期并不十分明确。在西方,伞的出现可能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早期伞的功能并非局限于遮阳挡雨,它更可能与宗教、王权、礼仪等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因素紧密相关。18世纪至20世纪早期,遮挡阳光的伞作为妇女特有的时尚配饰,经历了发展、繁荣、衰退的历程。本展览将遮挡阳光的伞和兼具抵挡雨水及女性化配饰功能的伞视为“阳伞”。
伞漫生活
西方阳伞的类型
西方的阳伞最初是不能收合的,伞面就是一个圆形的平面物体,下面由一根木伞杆和数根短木骨支撑,后来产生了可以收合的伞,但稍显笨重。在西方钢骨伞架诞生后,阳伞的外观获得了明显的改进,朝着紧致、轻便的方向发展,出现了较多的品种。尤其进入到19世纪以后,女性专用伞的特征逐渐突出,其功能繁多,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从伞面、伞骨、伞杆到伞柄等均有丰富的变化。阳伞作为服饰的配饰,它的很多特征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进步、社会的流行时尚和人们服饰的变化需求而出现的,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雕刻骨柄黑色蕾丝直杆阳伞
法贝热式银珠嵌珐琅柄拼接蕾丝面直杆阳伞
银铸刻音乐盒柄绸面直杆阳伞
角柄酒红色拼接蕾丝伞面直杆阳伞
伞现华章
西方阳伞的中国元素
西方阳伞上有来自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元素,尤其是来自东方的中国元素,所体现的是中西之间经济、文化和技艺的交流。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其实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便已存在,地理大发现以后,更多的西方人来到中国,并将中国的物品包括伞带回西方国家,进而在当地引发了“中国热”。中国风的伞图像被广泛地使用,并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晚期的外销工艺品上。中西方交流与融合之间,西方阳伞在装饰艺术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受到了中国的广泛影响,西方阳伞吸收了来自东方的中国元素,形成了西方阳伞独特的艺术特征。
银浮雕农耕图柄绸面直杆阳伞
银雕刻福字柄尼龙面直杆阳伞
竹根银浮雕柄绸面直杆阳伞
雕刻柄黑色蕾丝绸面直杆阳伞
伞耀东方
西方洋伞对中国的影响
欧洲在工业革命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急于向外寻找市场、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的商品即“洋货”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市场,冲击着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带给中国一系列的巨变。西方的伞,包括雨伞和阳伞,此时化身“洋伞”,也随其他“洋货”进入中国,影响了中国近代伞业的发展。除了被动接受以及冲击之后的反思和抗争,我们也能看到中国现代制伞业从一开始的零配件进口组装、加工制作到模仿制造直至创新生产的变化,这体现的是民族工商业自强自立的发展追求。
锦记老遮厂伞
蓝色弯钩布伞
花卉直杆弯钩伞
展览名称:
洋阳伞伞——从阳伞到洋伞看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
展览时间:
2025.04.18-2025.10.13
展览地点: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楼临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