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学 | 水脉觉醒时,历史正《北上》

原创 世界运河明珠
浏览量

图片



白墙黛瓦石板桥,宽窄巷子小水塘。从北京到杭州,一条大运河从水波里走来,孩童在小巷里追逐玩闹,少年人坐在河边探索人生,青年带着运河精神离家远行,又在时代变迁中寻乡、寻根。


图片


随着《北上》这部以大运河为背景,讲述运河人家邻里人情与时代命运的年代剧的热播,原著小说《北上》也走进了大家的视线。运河书写自古有之,从唐诗宋词到小说散文,在传统文化中,水也一直象征着生命与希望,京杭大运河作为古代中国重要的交通干线,更是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使命。而小说《北上》就是从一篇2014年的考古报告开始,用一封尘封了114年的意大利信件,将我们带回了从前……


图片


这一年,小波罗怀着对于东方的神秘幻想来到中国,第一天就被两个守城小卫悬吊在半空中,他从高处遥望江南的绵延山峦与奔腾河流,颇有一种雄踞人间烟火之上的感觉;路过扬州时被马褂和瓜皮帽用雕版袭击,但他又被热气腾腾的烟火慢生活吸引;到了朝廷盐运使驻地淮安,光茶馆酒肆里的吆喝声就让他流连忘返……


图片


沿河北上,不同地区人民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尽相同,这是文化差异所致,无锡的温婉绵长与繁荣开放,扬州的二分明月与兼容并蓄,清江浦的侠肝义胆与沉郁厚重,济宁的悲歌易水与忠义刚烈。不同的文化氛围滋养出不同的性格气质,每一个城市都是一种文化的代表,是一种生存模式的案例。


络绎不绝的船只、明明暗暗的灯光、三教九流的你来我往,一方河水仿佛浓缩了一整个中国的社会百态。是啊,这才是运河。


图片


汪曾祺曾说过:“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小说《北上》便将运河的风俗娓娓道来。
百年前的运河盛景让人心驰神往:“帆樯林立,舟楫相接,岸上十万人家,商铺云集,引车卖浆等做小买卖的,吆喝声响彻古老的街巷…… 热气腾腾的水边生活次第展开。”《北上》将寻常百姓的生命气息穿插在历史长河的叙述中,炊烟袅袅、流水人家的乡土中国画卷次第展开,仿佛是更加辽阔而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图片


小说开篇的扉页里有两段献词,其中一段是加莱亚诺说的一句话,“过去的时光仍然持续在今日的时光内部滴答作响”,这其实就是徐则臣对于《北上》这部小说的一个高度总结,多线并行的叙事方法让小说更有层次感和厚重感。


图片


怀才不遇的谢平遥,平民厨子邵常,船夫老夏和他的两个徒弟,还有后来加入北上大队的孙过程,他们都曾是过去时光中一份子,虽然已经没入时间长河,但他们的子孙依旧怀揣着他们的信仰与坚持,彼此联系在一起。谢家几代人的生计都不曾远离运河,谢望和更是以拍摄《大河潭》纪录片的形式继承了祖辈们的遗愿,小波罗送给邵常来的罗盘成为了邵家的无价之宝,周海阔的小博物馆客栈,专门收集运河沿线散落的老物件,挖掘那些丢失的历史细节。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人物,因为大运河的申遗而相聚,因为祖辈们的羁绊而相互牵绊,每一个运河人原来孤立的故事片段,在百年后被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


图片


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却让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小波罗等人运河之旅的开始到大运河申遗成功,从古老的运河之水到中国的生命之水,这无一不体现着情感记忆对于凝聚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作者徐则臣曾说,“在我22年的写作生涯里,大概有20年的时间我一直在写运河,但真正开始写作《北上》时,我才发现自己对运河知之甚少,所以写作《北上》也是我重新认识运河的一个过程。”


图片


历史不只是宏大的民族叙事,还有那些淹没在时间长河中的芸芸众生。徐则臣创作《北上》的意义便在于,我们不能忘了自己的来路。

水脉即文脉,由“过去”经“现在”流向“未来”,这一次,大运河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