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孙福轩: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拱墅辨识度
Q:杭州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有哪些理念和做法,是比较优秀的?
2010年左右,我们就与拱墅区开展了一些项目的合作。那个阶段,大运河的申遗工作正进入攻坚阶段。拱墅区从1997年开始拱宸桥地区的旧城改造,到2012年基本完成,两岸的脏乱差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习近平同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曾提出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要还河于民、造福于民,希望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这也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特别是杭州段规划 的一个基本原则。杭州领先全国其他城市制定了大运河保护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并对大运河沿线做了整体规划。在大运河的申遗过程中,杭州市、拱墅区又及时更新了规划内容,比如,城北原先在规划的时候,很大一部分规划了房地产和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当时房地产发展势头迅猛,工业企业搬迁后变成房子,在很多城市是一个很正常的操作。但是大运河申遗工作开始后,这样的规划就不合时宜了。世界遗产有保护区的要求,当时杭州也及时进行了规划方面的调整,如今,这些工业遗产变成大运河边的博物馆,以及杭钢公园、小河公园等。
这些寸土寸金的地段,能够变成老百姓的公共空间,还是可以看出杭州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理念上的超前意识和执政魄力。
2024年4月17日,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挂牌成立后,我们和拱墅区大运办开展了一系列深度合作,包括起草拱墅区大运河十五五发展规划等。规划先行,制度保障,理念先进,河城共生,处处以“还河于民”为出发点,可以说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拱墅段的一个特色亮点。

▲运河广场
Q: 杭州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跟全国比起来,处于一个什 么样的水平?该如何打造自己的辨识度?
杭州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上,总体来说是全国领先的, 特别是在保护理念上。在一些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方面,杭州也算得上位于前列。与此同时,全国也有一些做得不错的城市,值得杭州学习。比如扬州和苏州,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做得非常精致,对城市的原生面貌保护得非常好。
大运河流经全国八省市,游客为什么要来看杭州的大运河?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拱墅段,要打造自己独特的辨识度,其实是不容易的,因为运河是一个线性遗产,要把每一段打造好,难度很大,但是如果能够在大运河沿线打造几个爆款点,也是不错的出圈方式,比如,现在年轻人很喜欢去的小河公园、杭钢公园等等。浙江的古镇比较多,可以根据大运河在浙江段网状分布的一个水系特色,开展浙江运河沿线古镇的联动,突出地方文化,营造一种“烟花三月下江南”的感觉。“江南水乡”的感觉,是北方其他运河城市所没有的,比较容易形成大运河浙江段的辨识度。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拱墅段也可以打造一个自己的超级IP,比如拱宸桥这一块。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南端标志,作为一个地标性建筑,政府可以从规划和运作方面,把这一块作为中心来打造。

▲从桥洞看大运河
Q:未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拱墅段的建设,可以有哪些发展方向?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拱墅段的建设,在工程建设和人文价值的协同性上,在全国也是有领先和示范意义的。江南的细腻、人性化的考量,这是大运河拱墅段最不可替代的要素。
游客来到拱墅的运河,就会觉得这里很生活,有人间烟火气。这也离不开拱墅当时在动迁的时候,把一部分居民迁回来,使运河边任何时候都有人生活的痕迹,人气是靠人来带动的,甚至一些国外的游客,他来到我们的大运河,不是来单纯看风景,更想看看这里老百姓的饮食起居、日常生活。
只有生活和文化,才能把大家聚集在这里。
在这方面,浙江的政务理念又比较先进,愿意把很多事情交给民间或者专业的机构去打理,比如一些民间博物馆,就做得比较活泼,如果全是政府的行政行为,老百姓不一定买账。只有去聆听老百姓的意见,老百姓才有获得感,更愿意与这个地方相互融合。
比如,拱墅有自己的运河观察员,政府与老百姓联动得越多,它的治理体系和渠道就越畅通,也能激发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拱墅段的建设,让我们的大运河更加活色生香。

▲运河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