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有意思 | 大运河极简史

原创 世界运河明珠
浏览量

图片


唐代科举的录取比例极低

每次全国只有20、30个名额

文化水平过关那是基础条件

还要相貌好、有一定人气

堪比选秀


图片

▲唐代科举殿试


当年

20多岁的白居易从河南老家赶赴长安应试

为了获得评委好感

小伙子硬着头皮去文坛领袖顾况的府邸登门拜访

并献上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也就是今天大家都会背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顾况看了眼介绍信

又看了一眼眼前这个毕恭毕敬的年轻人

拿他的名字半开玩笑道:

“京城大米太贵了,怕你待不下去啊”

(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图片

▲熊伯齐书《赋得古原草送别》


顾况说了句大实话

相对于全国

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有些狭小

难以供养百万人口的长安城

以及规模庞大的行政机构

于是,沿大运河而来的东南物资变得必不可少

加了运费又供不应求,米价之贵也就顺理成章


图片

▲《长安三万里》中的朱雀大街


这种以运河输送物资的行为

被称为漕运

尤其是唐宋以后中国政治经济重心长期南北分离

促成了大运河在古代中国的长久存在

自公元前486年邗沟凿成以来

大运河已经在这片土地流淌了2511年



图片
公元前486年
图片


是年,东方的圣人孔子在周游列国宣讲仁义之道,西方的圣人释迦摩尼在两棵婆树间安然圆寂,在这个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国大地的东南方被划出了一道沟壑,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下令开凿一条沟通淮河与长江的运河,因地处邗国故地,得名邗沟,《左传·哀公九年》记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这也是大运河具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最早段落,随之而生的还有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点的邗城,即今天扬州的前身。


图片

▲扬州中国大运河原点公园


几乎于同一时期,夫差还在今山东境内开凿荷水,在苏州开凿吴古故水道,而越王勾践也在今杭绍之间修建了山阴故水道,在杭嘉之间修建了越水道。可以说,大运河最初兴起于军事需要。


图片

▲《吴越春秋》书影



图片
公元前202年
图片


是年秋天,在荥阳一带鏖战三年的楚、汉双方达成和平协议,决定以战国时期魏惠王修建的鸿沟为界(大运河通济渠段前身),以东为项羽势力范围,以西为刘邦势力范围,这也就是刻在象棋棋盘上著名的“楚河汉界”。事后,项羽如释重负,准备回家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稳生活,并留下那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的名言。谁知在游侠出身的刘邦眼里,这一纸合约只不过是麻痹对方的缓兵之计,待楚军稍一松懈,汉军立即撕毁协议,接下来的故事便是“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图片

▲战国时期的鸿沟,居于天下之中


回望楚河汉界的前尘往事,在君子与小人,守信与失信的道德评判之外,其实另有深意。周代延续近八百年的分封体制,在秦汉时代迎来转变,刘项二人的两种不同抉择及结果,折射出传统的贵族封邦建国思想与新生的大一统帝国体制的碰撞。可能在刘邦眼中,个人的小义在华夏一统的时代大势面前不值一提。历史也证明,这种道路获得胜出,并延续两千余年。鸿沟、邗沟、陵水道等大运河的早期形态保证了帝国政令与物资的畅达,为大一统中国的建立提供的现实基础。


图片

▲西汉壁画《鸿门宴图》



图片
公元605年
图片


这一年是隋炀帝继位的第二年,年仅36岁的他踌躇满志,改元“大业”,决定干一番大事业。在他任务列表中的一项便是开凿规模空前的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一带),南至余杭(今杭州),纵贯南北,长达2700公里。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这一工程无疑是极其劳民伤财的,几百万民夫被征召修河,死者无数,是导致隋朝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于是,在后世的文艺作品中,杨广被描述成穷奢极欲的暴君,修建大运河是为了去扬州看琼花。


图片

▲隋唐大运河地图


隋炀帝确实有着深厚的南方情节,公元588年,他挂名平陈元帅,第一次实地感受并热爱上了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旖旎生活,随后,他又作为扬州总管出镇十年,监管大半个南方。作为一个西北大汉,他在这里学起了吴侬软语,写起了关注女性群体的宫体诗,并将南朝萧梁宗室纳为皇后,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杨广这些稍显夸张的行为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喜好,连同开凿大运河一起,都是自汉末中国分裂动乱400年后拟合南北的现实需要。


图片

▲电视剧《隋唐演义》隋炀帝与萧皇后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大运河的南北贯通让隋朝深受其害,而后继的唐朝却坐享其利,颇有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味。大唐哪怕是安史之乱后北方藩镇割据,由盛转衰,依然能够凭借从大运河运来的江南物资,成功续命150年之久。



图片
公元1283年
图片


是年,以大都(今北京)为都城的元朝廷为解决运粮难题,历时十年,先后开凿了大都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东平一带的会通河,截弯取直后,大运河瘦身了900公里,由北京直达杭州,这便是今日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建成后,关于漕粮的运输途径,有元一代在海运和河运之间时有反复,至明代终成定制,每年运河沿线地区摊派共计400万石漕粮,这一制度在清代获得延续。


图片

▲京杭大运河地图


北上进京的漕粮主要用于给大臣、士兵发工资,以及宫廷消费,关系政权的正常运转,所以在明代,押运漕粮由专门的运军负责,船只1万余艘,总数达12万,时有“北军守长城,南军守河道”之说。为补贴运军生活,允许他们随船携带一定的土宜(土特产)进行贩卖,这一举措间接促进了运河沿线的商贸发展,据统计,明代万历年间全国十五大城市中,一半以上分布于大运河沿线,在以实物税为主的明代,运河沿线钞关(税务机构)的税银收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片

▲北新关遗址


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不仅是当时的迫切需要,同样也长远影响了后世的生产生活。安徽江苏在明代本为一体,时称(南)直隶,清代分省时不以中原、江淮、吴越的民系划分,而是均分为东西两半,统一治理京杭大运河的目的不言而喻。


图片

▲紧贴着京杭大运河的苏皖省界地图



图片
公元1901年
图片


是年7月,清政府下令取消漕运。3年后,漕运官署悉行裁撤,随后京汉铁路、津浦铁路也相继通车,大运河漕运的功能属性骤然间被新式交通工具取代。在失去国家干预后,大运河缺水的北部段落渐趋淤塞,很长一段时间内,仅剩济宁以南的877公里河道可供通航。


图片

▲津浦铁路地图 与京杭大运河重合度极高


大运河的命运仿佛同这个老大帝国纠缠在一起,在20世纪的第一年,清政府以十分不光彩的方式进入,《辛丑条约》赔款本息合计达10亿两的天文数字,主权丢到几乎只剩田赋,华人被贩卖至北美成为社会底层的猪仔,这一切让这个民族的自信心降到谷底。


图片

▲《唐探1900》“救中国”剧照


是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被首次颁发,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可尼在北美的纽芬兰收到了第一个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讯号。同时,看清清政府腐朽本质的中外志士仁人抛弃了“保皇”的幻想,民主共和的种子播散开来,这一切同样预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图片
公元2014年
图片


是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作为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与其一并入选的还有同样作为古代巨型线性遗产的丝绸之路。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2019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首次将区域文化发展提升到与国家区域经济规划同等重要的地位,大运河沿线的广袤土地与人口规模,构成了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一部分。


图片

▲卡塔尔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


时至今日,大运河早已不仅仅是一条河道,更是沿线城市千万民众的幸福生活。在“后申遗时代”,如何依托博物馆、展示馆等文化场所,以及VR等数字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大运河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将大运河的深厚文化底蕴与老百姓的凡俗生活相结合,让更多人走近、了解大运河是中国和世界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图片

▲吴永盛:鸟瞰运河


古老的大运河依然活在当下,并在世人的见证下长久地流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