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4个案例入选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原创 运河南
浏览量

Image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于2024年8月开展了“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活动,旨在落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火行动方案》,推动非遗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促进非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传承与传播。经各地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省文广旅厅从上千个申报案例中确定了66个案例入选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名单,其中,拱墅区推荐申报的4个案例成功入选,数量为全省各区县之最。


ImageImage

拱墅区非遗进校园教育课程建设实践


拱墅区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申报的案例“拱墅区非遗进校园教育课程建设实践”,实施对象涵盖小学、初中、职高,涉及木版水印技艺、制扇技艺(王星记扇)、巩式通臂拳等30余个非遗项目,进行了一系列非遗进校园教育课程建设实践和研究,联合区教育局和相关学校,积极推进小学非遗教育的课程化、体系化,让非遗真正走进校园。


Image


拱墅区积极推动非遗在校园的普及推广,一是加强活动体验实践,强化非遗教育普及性。开展“自主点单”定制式非遗进校园传承精准化配送服务,持续开展“百匠进百校”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近年来累计开展200余场,参与活动学生10000人以上。目前全区100所中小学,非遗进校园已做到全覆盖。二是加强校园载体建设,强化非遗教育根植性。拱墅区以运河文化为地域特色,培育“一校一品”非遗传承教学基地,推进传承人和学校深度合作,近3年共有10多所学校引进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项目在各学校生根发芽,成为学校的品牌。三是加强课程设计研究,强化非遗教育系统性。挖掘拱墅非遗项目,开发设计非遗课程,2021年结合小学课程内容,编写集专业、趣味、实践于一体的非遗教材,在课程实施中,通过体系化的课程设计,将非遗相关内容渗透到基础教材中。四是加强多元合作模式,强化非遗教育拓展性。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非遗传承模式,实现校内外联动,拓展非遗教育场地,目前拱墅区有3家市级非遗主题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另有非遗体验基地21家,都已成为“非遗进校园”的有效拓展场地,建立多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协作体系,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非遗“耕织文化”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


杭州市观成武林小学申报的案例“非遗‘耕织文化’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面向3-5年级学生,以土布纺织技艺为核心,开发系列劳动纺织课程,链接国家课程书本知识、民族文化非遗传承、节气自然生态文明、课堂内外创新教学方式、校园内外实现资源整合,赋能学生成长。


Image


学校长期开展棉花种植、棉花生态研究、棉作品创作,美学研究等,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自然规律、学习规律进行了整体的教学规划与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传承传统技艺。围绕“耕读”文化,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不断积淀,与学校更多活动统筹串联起来,并建立校园特色“耕读”文化作品工作室,校园“耕读”文化展览馆等,打造本校特有的“耕读”文化品牌。学校的《土布坊廉洁》清廉读本已经出版,关于劳动与土布纺织结合的《一掬清纯暖人心》课程荣获浙江省精品课程。


Image
Image
Image


“杭韵丝绸,浸润校园”喜得宝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


杭州喜得宝集团有限公司申报的案例“‘杭韵丝绸,浸润校园’喜得宝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以自身杭州丝绸传统练染印整技艺为基础,通过校企合作传播技艺和文化,面向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教育阶段的学生以及教职工开展实践。


Image


喜得宝集团一是构建非遗馆场景化教学,引导学生探索技艺本源。二是打造非遗课程,融入学校思政、美育的课程体系,由浅入深挖掘练染印整技艺的文化价值和美育精神,其“杭韵丝绸”课程获评第十七届“杭州市义务教育精品课程”。三是开展非遗传播活动,扩大了研学“辐射圈”。通过举办非遗展览、艺术节展演,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与审美素养;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扩大师生受众群体;通过丰富的研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中国丝绸文化。


Image
Image
Image


基于“三化”的非遗创客课程传承路径研究


杭州市德胜东村幼儿园申报的案例“基于‘三化’的非遗创客课程传承路径研究”面向幼儿,专注土布纺织技艺的传承,通过“自然体验、美趣生活、非遗创客”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班级环境布置、一日生活、游戏活动等运行课程,构建了层次分明、逻辑递进的“园本化、班本化、个性化”(简称“三化”)课程结构和实施通道。


Image


在融入课程的实践中,“园本化”通过“生活化、儿童化、适宜性”三原则,将符合幼儿年龄发展水平的研学活动纳入园本课程;“班本化”通过班级环境、班级特色和区域活动开展来实现,班级老师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开展相关项目,促进非遗班本课程的丰富;“个性化”课程主要以区域游戏户外混龄游戏来实现。“三化”课程体系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也深化了园本课程实践的内涵。


Image
Image
Image


2025年拱墅区将进一步发挥“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的示范作用,总结推广经验,加强与区教育局联动,继续探索非遗进校园的路径方法,创新非遗传承及传播的有效举措,让更多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进入校园,让活动更受学校、学生和家长欢迎,继续总结提炼更多非遗进校园的优秀案例,推动非遗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普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