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工业长子”到遗址公园,67岁的杭钢是如何华丽转身的?

原创 区融媒体中心 半山街道
浏览量

今年是半山街道建街的40周年。


40年来,半山从聚集着杭钢、杭锅、杭汽轮等一批工业大厂的工业重镇,变为新兴产业聚集地,形成了320国道产业长廊、临半路数字经济产业带和沈半路商贸商业产业带。宝龙广场、金地威新·8号桥、望宸阁、大运河杭钢公园等标志性地标拔地而起。


特别是曾经的杭钢,也已完成华丽转身成为大城北炙手可热的工业遗址公园。公园内,高炉、铁轨、火车头等工业遗存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


今年更是举办草莓、风暴、彼岸、Hypefest等音乐节,吸引大量年轻人前往,成为大城北的网红打卡点。


11月1日,半山街道举办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发布的《半山四秩风华》,勾勒出了半山的沧桑巨变和发展脉络,带我们回望过去,展望未来。


在这本书里,城建作家、桐荫堂堂主俞宸亭女士专门记录并详细展现了杭钢长达67年可歌可泣的创业史。


这里面有艰苦奋斗的过往,不破不立的奋进,重塑城市记忆的跨越发展。跟随俞宸亭女士的笔触,我们一起走进杭钢这位 “浙江工业长子”的前世今生。



《杭钢:浙江工业长子》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67年杭钢发展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史;67年杭钢发展路,是一条波澜壮阔的创业路。杭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发展到多元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蝶变成为拥有两家上市公司、36家控股公司、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世界500强企业。杭钢先后经历三次创业,在平凡的67年里,创造了不平凡的伟业;杭钢是矗立在浙江大地上的巍峨丰碑!


杭钢的诞生,带动了半山工业区的迅速崛起,杭州锅炉厂、杭州重型机械厂、杭州汽轮机厂、杭州轴承厂、杭州玻璃厂等一大批重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形成了杭州市乃至浙江省机械工业发展的基础。


想当年半山只是一个野草丛生、荒冢遍布的偏僻山村,杭钢从荒凉疮痍之地破土兴建,在半山脚下建起了十里钢城,建起了杭钢南苑、北苑社区,建起了杭钢幼儿园、中小学校,建起了杭钢医院和疗养院,还有杭钢电影院、健身中心等等,拥有2.5万多名职工和近十万人口的家属,俨然是一个闭环的小社会。


杭钢自产煤气,半山是杭州市最早使用管道煤气的;杭钢还有电视台,半山也是最早享受闭路电视的地方……可以说没有杭钢,就没有半山的振兴,有了杭钢,才有半山街道(曾经设半山区)的人丁兴旺、经济发展与繁荣。


最早进驻半山的杭钢,是半山重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范本,代表着半山核心记忆,在“杭钢史”这份记忆文本中,最能寻觅出整个半山重工业企业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曲径通幽处”,也最能体现出半山是将水文化、山文化、城文化和工业文化融为一体的集大成者。


微信图片_20241103211212.jpg



第一次创业(1957年至1994年):

筚路蓝缕初创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浙江的钢铁工业一片空白,在实施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国家调拨给浙江的钢铁只能满足实际需要量的40%,全省缺铁少钢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改变“手无寸铁”的困难局面,1956年2月,中共浙江省委下了个决心,“勒紧裤腰带定要建个钢铁厂”,决定在本土筹建浙江钢铁厂。


省委在同年7月的第二次党代会上作出了“充分发掘本省的经济资源,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决定,于同年9月成立浙江钢铁厂筹备处。


首要任务就是选厂址,筹备处踏勘了萧山县西兴镇附近、杭州尧典桥附近、杭州龙王沙附近,以及绍兴县吴家庄等邻近沪杭甬铁路的四个地方,都不理想。后又踏勘了萧山钱塘江南岸、杭县小林镇、杭州市郊中村、打铁关东、钱塘江北和杭县半山一带等地,最终定址半山。就因为这儿有一条狭窄的古运河支流,是可以依赖的交通要道。


1957年3月,筹备处首批工作人员进驻浙江钢铁厂基建工地——杭州半山。4月2日,全省乃至全国的建设者们就潮水般地涌向半山,破土动工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开辟水路,将原来只能通行小船的大运河支流,全部拓宽挖深至河宽50米、河深3米,修砌河墈,改造旧桥梁,可以航行50吨至70吨拖轮和驳船的宽敞航道,大运河由此成为杭钢建设的生命线,满载建筑物资的货船源源而来,半山这座沉睡了几百年的荒山苏醒了。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如火如荼的岁月,在半山这片小小的区域内,云集了第一代杭钢人,和来自全省机关、部队、农村、学校以及来自北京、上海、鞍山、本溪等地的支援者,上万名建设者干劲冲天,气吞万里如虎。


他们在毛竹深处的土地庙里筹建指挥中心,在野草丛生、荒冢遍地的半山脚下搭建茅棚,三块石头支一口锅,从山上割来的茅草燃起杭钢第一个食堂的第一缕炊烟。



1957年,浙江钢铁厂建厂初期工程指挥部、施工管理处办公室外貌


没有电,没有水,他们住草棚,睡地铺,啃馒头,栉风沐雨,披星戴月,拼命地开山挖河、平地建高炉,“为把钢厂建起来,豁出命来也要干!”没有人计较条件艰苦,没有人讲究个人得失,大家想的就是怎样早日把“浙钢”建好。


当时有句口号,叫“先生产,后生活”,参与“浙钢”建设是种光荣,所有参与者都怀着神圣的使命感。大型车辆和机械进不来,他们就用手推车运料。没有起重机,重型建材就用滑轮吊装。大部分施工在露天进行,为了赶进度,他们24小时轮班,风雨无阻。寒冬腊月,工程也从未停止。连续苦战了24个昼夜,削平了胡南山,40多万立方的土石,全部靠肩挑手抬的方式清运出去,开拓出了第一座高炉的炉基,新建的第一座高炉热风炉烟囱高达40多米,在当时是杭州最高的建筑物,成为浙江现代化钢铁事业迈出兴建步伐的标志。


1958年2月26日,炼铁车间一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1958年5月17日,杭钢炼出了第一炉钢水。杭钢在第一次创业中,经历了艰苦创业、大办钢铁、调整恢复、十年动乱、整顿发展、走上振兴之路和快速发展七个阶段。


1958年8月,半山钢铁厂炼铁车间255m³3号高炉开工建设,图为建设中的3号高炉外景。


1979年全厂各项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企业逐步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从1980年实行利润递增包干开始到1983年企业扩大自主权;从1985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到1988年实行厂长竞聘上岗;再到1994年杭州钢铁厂小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率先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了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确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是杭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起点。


1994年10月,成立杭州钢铁集团公司,第一次创业圆满结束。熊熊不息的钢铁光芒,照亮着一代又一代的杭钢人,高擎国有企业的旗帜,勇当经济大潮的弄潮儿。


在第一次创业中,杭钢在1958年12月24日就开始筹建半山钢铁厂幼儿园,以生活区家属宿舍20幢为临时园舍,开设全托班级。1961年,生活区龙王弄1号即龙王庙遗址上,幼儿园园舍落成。1971年至1980年,生活区幼儿园进行了扩建,增设班级。1981年,电炉幼儿园开办。1983年,全厂共有3所幼儿园(生活区、电炉、小轧)。1992年,杭州钢铁厂投资300余万元建设的南区幼儿园投入使用。2007年,群乐宫改建的东区幼儿园投入使用。2012年北区幼儿园前楼改造完成,极大地改善了园区的环境。杭钢幼儿园作为一所国有企业主办的大型幼儿园,从为杭钢职工解除后顾之忧到招收周边社区幼儿入托,以企业和社会双重责任为己任,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如游泳世界冠军吴鹏等。1993年被评为杭州市甲级幼儿园,2002年4月被省教委命名为省级示范幼儿园,2015年复评为浙江省一级幼儿园,为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实验园及就业基地。


浙江钢铁厂子弟小学也于1959年3月8日创建。学生来源以杭钢职工子女为主,兼收杭州玻璃厂、浙江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四工区、浙江建筑公司四工地、杭州肿瘤医院、半山地区商业、服务行业等单位职工的子女。建厂初期,由于生活设施一时跟不上,职工子女只能就读于附近农村的半山小学。


1959年3月2日,浙钢子弟小学筹备完毕,才从半山小学分出来,校舍仅是一幢草棚。由于草棚是毛竹结构,虽然每年翻修,加盖稻草,但仍然漏水,有时下雨,老师学生只能撑着雨伞上课。1964年被台风吹倒,学校被迫搬到交通运输部食堂和生活区食堂内。同年,杭州玻璃厂的2个教学班从半山小学分出来,并入杭钢子弟小学,才建造杭钢小学,到1973年,学生增到1800人,36个班,一、二年级实行两部制教学,在1979年升学考试中,杭钢子弟小学学生的数学获拱墅第一名。


杭州钢铁厂中学,早期称半山钢铁厂职工子弟学校戴帽初中班,校舍和当时的浙钢子弟小学在一起。1960年正式招收了近130名首届初中新生,有教师5人。1962年“戴帽”初中班停止招收新生。1964年6月“戴帽”初中班停办。1967年春,正式筹办杭州钢铁厂职工子弟中学。1968年2月正式开学,当时只设有初中部。1969年初和杭钢小学合并,更名为杭钢“五·七”学校中学部。1970年,中学都增设高中班。1979年9月,中学部才正式划出改名为杭州钢铁厂中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319名合格新生,其中大学81人;中专、中技201人;省、市重点中学29人;飞行航(院)校8人。


除了幼儿园,中小学外,为了培养能够掌握现代生产技能的四级技术工人,杭钢于1958年6月,经浙江省重工业厅同意,筹建浙江钢铁厂技术学校。当年10月底,招收了240名中技部学员(其中社会招生164人,为外单位代培76人),分炼钢、炼铁、轧钢三个专业。技术学校“打破常规,缩短学制”,学习时间为半年,结束后又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劳动锻炼。其中154人结业后,被分配到各基层单位作生产工人。1959年7月5日,浙江省冶金工业厅根据“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精神,下文停办了技术学校。杭钢党委于1979年又决定建立厂技工学校。1980年5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将该校纳入杭州市技工学校统一招生计划。同年暑期,杭钢技工学校共招收炼铁、炼钢、轧钢、电工仪表四个专业共160名新生,主要为杭钢新建15吨转炉、热轧带钢生产线和300立方米高炉培养技术工人。与此同时,杭钢职工业余学校在1958年夏逐步发展起来,先后经历了三个兴旺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58年至1960年。在此期间,有50多个专职教师(包括各分厂单位)和部分兼职教师。第二个时期是1964年至1965年,当时约有近百名教师,其中专职教师30多人。第三个时期,是1979年以来,尤其是1981年下半年以后,专职教师人数增加到40人以上,每学期在册学员人数始终保持在2000人左右,最多达3100余人次。1997年经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批准,建立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职业技能鉴定站,是浙江省内唯一的冶金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2020年11月经浙江省技能人才评价管理服务中心审核批准,成为浙江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1989年经原浙江省劳动人事厅批准建立杭钢安全培训考核站,2002年由原浙江省经贸委下文(浙经贸安全[2002]40号)确定为“浙江省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定点单位”。2006年经原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审核批准确定为三级安全培训机构。浙江省开始实施特种作业人员计算机考试后,本站被省安监局确定为首批省部属企业考试点。


1975年夏,冶金工业部召开冶金系统“七·二一”工大工作会议后,杭钢即着手筹办“七·二一”工人大学,于当年12月26日正式建立。1976年6月16日,工人大学正式开学,首批学员35人,入学时的文化程度为初中或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1978年7月,除一部分学员由于各种原因中途退学外,共有24人毕业,4人结业。这届“七·二一”工大毕(结)业生的学历国家未予承认。1979年初,高等学校扩大招生时,在厂工大设立了浙江工学院杭州分校杭钢教学点,从参加1978年高考的落榜考生中择优招收了148名学生,“教学点”共设工业电气自动化和冶金机械2个专业5个班;同年,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杭州分校杭钢教学班亦招收了电子、机械2个专业21名学员,加上该年“七·二一”工大招收的2个班学员,共计9个班级200多名学生。1980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杭钢工大进行验收。同年7月2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以浙政发(1980)99号文批复:“同意建立杭钢职工大学”,1982年1月15日,教育部准予杭钢职工大学备案,正式将该校纳入国家职工高等教育计划。国家承认其毕业生为大专毕业学历,享受全日制高校大专毕业生的同等待遇。



第二次创业(1995年至2015年):

继往开来新蝶变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1995年10月,杭钢整合浙江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成立浙江冶金集团(杭州钢铁集团公司),是杭钢第二次创业的起点。按照当时发展战略中“钢铁主导”要求,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式改造,实现了技术装备水平的飞跃。同时,以现代化管理模式推进技术改革,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率先压缩普钢,开发优特钢,形成了年产400万吨钢的生产规模,优特钢比例超过80%,赢得了江浙沪市场,并拓展到国内外。研发生产的高强度冷镦钢和焊接材料,成功应用神舟五号、六号飞船,使“古剑”产品享誉中外。


1995年10月12日,浙江冶金集团杭州钢铁集团公司成立


第二次创业期间,没有地理和资源优势的杭钢始终站在市场潮头,不断谋取新发展,愈做愈强、愈做愈优,先后荣获“全国‘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00多项,成为国有地方钢企的典范。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杭钢集团领导班子,居安思危,高瞻远瞩,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企业发展模式,提出了“钢铁主导、适度多元、创新应变、做大做强”的企业发展战略。多元化发展的契机,历史性地落在杭钢人的肩上。


1998年,杭钢成为浙江省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企业集团,杭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隆重上市。历经十余年的战略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杭钢已经拥有了几十家非钢企业;经营范围涉及房地产、贸易流通、环境保护、酒店餐饮、科研设计、高等职业教育、黄金开采冶炼等行业。历经市场磨砺、充分拥有前瞻能力的杭钢决策者,又一次体现出高超的资本驾驭能力。资源整合,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造,市场化运作。原有非钢产业的杂、散、差问题迅速迎刃而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通过不懈努力,非钢产业的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显著提升,优质资产迅速增加。


1999年4月16日,杭州钢铁集团公司80吨超高功率直流电弧炉工程竣工投产。


一业为主,多元发展,这是杭钢的又一次创业奇迹。非钢产业已经成为杭钢发展新支柱,销售收入和利润已超过整个集团的一半,形成了钢铁主业与非钢产业并举并强、体制与机制全面变革、管理与文化同步提升的和谐向上、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杭钢连续五年进入全国最大500家大企业集团百强行列。杭钢的华丽转身,已成为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向适度多元化发展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五次考察杭钢,对杭钢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称赞杭钢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国有企业。


2015年,根据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化解过剩产能的总体部署,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作出年底关停杭钢半山钢铁基地的决定。杭钢勇挑重担、敢于担当、克难攻坚,在半山街道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平稳顺利地完成了1.2万人的分流安置工作,关停了半山钢铁基地400万吨产能生产线,实现了“无一人到省市区政府上访、无一人到集团公司恶性闹访、无一起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目标,做到了不留分流安置后遗症、不留历史遗留问题、不留稳定隐患,确保了大局稳定,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以及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在全国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半山钢铁基地关停工作被称为“杭钢奇迹、全国典型、中国形象”,载入中国钢铁工业史册。


以半山钢铁基地工业遗址修建的大运河杭钢公园,充分体现了杭钢与大运河的深厚渊源,以及杭钢在促进大运河保护和传承方面所作的贡献。这是大城北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杭钢的昨天,见证了城市发展和现代工业化的辉煌历史。未来,大城北以运河文化为引领,建起具有高生态价值、高生活品质、高经济活力的“运河文化+”大走廊,从流淌着的文化遗产中挖掘活的历史,做好活态传承,把总书记对大运河的殷殷嘱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古老的运河焕发出时代青春,让杭州百年工业历史、千年运河文化和半山人文的理念交融共生,呈现出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



第三次创业(2016年至今):

高歌猛进再出发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016年6月15日,历史将铭记这个特殊的日子。这天下午,半山钢铁基地炼铁厂高达60余米的烟囱被成功爆破。虽然这次爆破更多的只是具有象征意义,但这一行动标志着杭钢半山钢铁生产基地全面、不可逆的正式停产,“后杭钢时代”已经来临,杭钢进入第三次创业。


杭钢重树思想观念、重塑体制机制、重建管控模式、重构产业格局、重立竞争优势的改革方向,确立并实施“四轮驱动、创新高地”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六个杭钢”建设。在杭钢集团第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并确立“五位一体”总体发展方略。“十三五”期间,钢铁智造板块有效发挥“压舱石”作用,推动产线升级改造,加强高端产品开发,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精品钢铁基地。现代流通板块积极拓展工程市场领域,主动延伸国内市场,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市场,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探索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商贸业务向供应链服务集成转型。节能环保板块成立省环保集团,大力实施内部资源整合优化,划并上市平台菲达环保,水务处理、固废处置、大气治理、环保装备制造等业务领域进一步加强与延伸。数字科技板块加速培育,先后成立了省数据管理公司、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省数据安全服务公司和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多家子公司,成为核心竞争力强、创新应变力强、企业凝聚力强、社会影响力强、持续发展力强,在全国具有一流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


2019年10月,杭钢并购菲达环保,图为菲达环保公司总部全景


这儿重点要介绍的是,作为杭钢先导型产业,数字经济产业是杭钢集团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口、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同时也是省委、省政府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平台和引擎。


未来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治理为主线,以开放、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新标杆,努力成为支撑浙江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引领性、创新性主体。


按照“一镇两园三区”规划,加快半山基地数字经济小镇开发建设,完善半山基地数字经济产业布局。数字文创园重点布局数字内容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数字科创园聚集、孵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高科技创业项目。云计算产业区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建设,着力做大做强IDC产业,打造大数据联合计算应用平台,推进大数据分析应用产业和数字安全产业发展。云服务产业区重点布局信创、智慧教育、智慧检测等产业,聚焦数字应用,积极引入大数据应用、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应用等相关企业,打造数字化技术应用企业总部中心。云智造产业区着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引进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智能终端设备设计生产应用、智能传感器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和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消费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加强多方合作,在加快推进已有重大项目实施的基础之上,探索推进大数据清洗加工基地、创新资源分享平台、智慧园区、数字消费可信项目、政务大数据平台等项目落地,以大项目带动产业大发展。


2022年,杭钢首次成功进入世界500强并位列第336位,同时位列中国500强第99位,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2023年再次蝉联世界500强企业。同年杭钢集团投资建设的全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之一——庆元抽水蓄能电站开工。这是杭钢集团助力山区26县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立足山区生态优势,推动“两山”理念价值转化、打造“绿色浙江”的生动实践。全力打造“千万工程”共富杭钢升级版,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例会上,作为全省唯一企业代表进行大会发言。


杭钢胸怀“国之大者”“省之大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道路,把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与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新使命新期望紧密结合起来,坚决扛起国企责任担当,以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为路径,以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为抓手,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企业,到2027年,实现“2346”高质量发展目标,即拓展新能源、新材料两大新赛道,运作好杭钢股份、菲达环保、亚通新材三大上市平台,力争到2027年实现营业收入4000亿元、利润总额60亿元,把杭钢建设成为现代绿色智能大型企业集团。




半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67年艰苦创业,67年踏浪前行。杭钢从昔日的“黑金刚”蝶变为今天的“绿巨人”,从“炼铁成钢”蝶变为“炼数成金”,从初创企业蝶变为世界500强企业。惊人的数字,辉煌的业绩,都是杭钢求强之路的真实写照,都是杭钢追求卓越的历史轨迹。一代代杭钢人用青春浇筑梦想,用信念铸就辉煌。


杭钢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传承、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创业史,更是一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不断发扬的文化史。


作为浙江工业长子,杭钢的发展史在半山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穿越历史烟云,跟随时代步伐,杭钢是一部半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史缩影。这里有气势恢弘的厂房、如火如荼的青春和情谊绵长的记忆,工人兄弟带着铁血味的粗犷声,仿佛从两千年前传来,悠远回荡;没有人能够动摇钢铁,命运清晰可见,细雨与火焰深入我们躯体,凝心铸魂,我们含铁量高,铁骨铮铮,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杭钢应运而生,循河达世。


杭钢樱花


云雀融媒体

Copyright © 2016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64830号-1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

今日拱墅
下载app,获取更多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