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运河 | 大兜二三里,总道杭城几多意
千年古运河,贯地理之境限通联南北,促进往来交易,融汇广博的文明与风土人情,宛若蓬勃动脉为所经之地注入活力和生机。
杭城三吴都会,自古繁华,居运河至南的起迄点,旧时更是舟楫不绝、百事繁庶。北宋陶谷便曾在《清异录》中直称其为“地上天宫”,列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则喻杭城“若金城天府之疆”。
城中,又属武林门外十里尤盛,沿运河入杭的往来船楫皆经由此,商旅辐辏、百货登市,可谓“流金淌银”。若再从中拔尖,则以大兜路为最,即运河大关桥至江涨桥一段东岸,有“十里银湖墅,大兜二三里”之说。
此地水系交汇,自有宋一代便是杭城北部的重要贸易中心,至明代正式立名“大兜路”,明清时期,又增设集市、建立官办粮仓等,一时水陆码头、各色商铺林立,街市繁华。
▲茶楼、米店、酱油店、南货店、麻丝店、药铺、纸行、木行、 营造厂……大兜路上汇聚着形形色色的各类商铺,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这里获得满足。图源:拱墅发布
昔日杭城著名的卖鱼桥鱼市亦设于此。每当黄昏时分,各处水乡渔船纷纷向大兜汇聚,暮夜合围间渔火闪烁,璨若繁星、辉映两岸,成就“江桥渔火”之盛景。
▲《卖鱼桥风月情》 吴理人绘 图源:拱墅发布
仰赖水路的广袤岁月里,运河滋养着大兜路的生息。居拱埠往来城内之要口,北枕运河古税关北新关,南靠“天下粮仓”富义仓,东倚“运河第一香”香积寺,市井演盛,谓杭城至繁的缩影和名片。
然时世推移,运河奔涌依旧,两岸已几度春秋,而今,大兜路又风貌几何?
循着香积寺的阵阵梵音走进几经修建的街区,昔日的熙攘与渔市喧嚣不再,只“卖鱼桥码头”的牌坊下,铜塑雕像仍生动演绎着旧日的情境。然放眼街区,历史赋予大兜的整体轮廓和框架依然清晰。
▲夜晚的大兜路历史街区
街区格局巷弄交织,多铺陈青石板为路面,现存民居也大多保留了清末民初的建筑特色,白墙乌瓦古韵悠悠,以院落为单位,生活气息颇浓。
▲街区里仍保留清末民初特色,白墙乌瓦,古韵悠悠
漫步其间,不时便可遇见提着菜回家的老夫妻,或带着孩子沿河遛弯的爷爷奶奶……他们谈论着生活的家长里短,回忆着街区过去的故事,老杭州的市井百态在此再生动不过。
▲夏日时节,雪白的墙面凌霄攀沿而出,为游客送上惊喜也为街区增添了几许浪漫
街区内,亦有不少别具情致的小店坐落其中,吸引着往来游人。
▲街区里别具情调的店铺,有杭州首家屋顶咖啡店——“月亮与六便士”、有可以拍摄汉服写真的大吉汉服工作室、有可以手工制作银饰的“一银一作”……
古色古香的建筑里飘出的不止茶香,亦有馥郁的咖啡香气;院堂里,既可品味地道的杭帮料理,或一尝刺激味蕾的异域风味。不同形态的文化碰撞交融,为街区赋予了更多的可能和生趣。
▲大兜路除了有文艺的咖啡店外,还隐藏着诸多美食店铺
再深探去,国家厂丝储备仓库其形依旧,内里却变身特色文化主题酒店;临河侧绿树阴浓、岸柳拂堤,朱仁民艺术馆、郎朗杭州艺术世界交流中心等诸多文艺殿堂正相邻而立……
▲大兜路位于大运河畔,两岸绿树成荫,不时有船只航行其间
可见,新世代的大兜,形貌尤似往昔,神韵却已褪却了快节奏的熙攘,历史、文化、艺术、生活在此交织共舞,绘就着江南的雅致与风韵。
或者说,从杭城经济发展的高地,到一派诗情画意的江南图景,大兜二三里,总似一张名片、一束缩影般折射着杭城的各时风貌、几多意韵。
读懂大兜,或便可领略江南生活的理想范式。